梅新育:别走可笑式的产业路
中国拥有众多的名茶,其品质绝非快餐式茶叶的立顿之辈可以相比,如果要龙井、冻顶乌龙、普洱之辈向立顿看齐,无异于让范思哲降到与真维斯一个水平。
“中国:没有名牌的茶叶大国”——这是英国《金融时报》10月10日一篇文章的标题。据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中国茶叶品牌都难以与国外竞争者相抗衡;即使在中国,联合利华(Unilever)立顿(Lipton)品牌占有的市场份额,是仅次于它的本土竞争对手的三倍,以至于“中国7万家茶场抵不上一个‘立顿’茶”的说法在媒体中不胫而走。
而且,据称中国茶叶行业工业化程度远低于肯尼亚和印度等经济发达程度较低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售价也低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茶叶的平均售价仅为每千克2美元,而印度茶叶为2.7美元,备受赞誉的斯里兰卡茶叶为3.4美元。言外之意,似乎就是说中国茶叶产业应当走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的发展道路。
然而,尽管中国茶叶出口商需要在质量控制方面汲取世界各国一切有用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对于中国来说,这条道路走得通吗?答案是“否”!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观点赖以立论的依据有些就站不住脚。
中国茶产业的特殊现实
我们需要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以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售价来比较中国与印度、斯里兰卡茶叶总体价格和品质,这种方法本身是错误的。
因为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茶叶从一开始就是出口导向的,其茶产量绝大多数出口,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售价与其整体平均售价基本相当;然而,中国是茶叶和茶文化的故乡,中国茶产业总体上是内需导向的,产量很大一部分供应国内消费,而且由于最能欣赏茶文化的消费者绝大多数集中在国内,因此,越是高档茶叶,销售就越是集中在国内。
相应地,中国出口茶是本国所产茶叶中相对中低档的部分,中国出口茶叶平均售价与整个中国茶产业平均售价相差甚远。
不仅如此,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必须明确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茶产业发展之路的实质。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茶产业从问世之初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运行的出口导向产业,是来自殖民地宗主国的英国资本家为了满足西方消费者需求而发展起来,其特征之一就是大面积的产业化运行的茶园。
在自己的殖民地印度、肯尼亚,英国统治者自是可以依靠掠夺当地农牧民土地建立起大面积的茶园,至于失地农民的痛苦,对他们来说无关痛痒;由于这些茶园多数建立在侵占的原土邦酋长领地上,地广人稀,他们需要应对的阻力也就更小。当这些国家独立之后,这些茶园已经建立运行三代人以上,新生的独立国家也就只有接受这笔遗产一途了,无须顾及三代人之前失地农牧民的痛苦了。
但在中国,仅仅人地关系这一点就足以决定大面积单一茶园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多数地方行不通。就总体而言,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2%,在全世界排名要落到第120位以后。我国农业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不足美国的1%,而单位耕地面积上分摊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则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多倍,是美国的100多倍。在这种情况下,难道我们能够在自己的国土上对自己的同胞采用当年英国殖民者对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人民的做法吗?
中国茶产业出口模式设想
在人地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中国农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采用类似我们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
由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于出口劳动,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等于进口土地;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加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来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但这种类似于加工贸易的模式与加工贸易一样收益微薄,对于我们不能掌握定价权、不能引导其消费潮流的商品而言,我们暂时满足于这种模式的微薄收益倒也不妨;但对于我们可以掌握定价权、可以引导其消费潮流的商品来说,这种模式的微薄收益就不可容忍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引导其消费潮流来取得最大份额的收益,而茶正是走向这种良性循环模式最有潜力的中国出口品之一。
中国拥有众多的名茶,其品质绝非快餐式茶叶的立顿之辈可以相比,如果要龙井、冻顶乌龙、普洱之辈向立顿看齐,无异于让范思哲降到与真维斯一个水平。甚至某些按照西方口味制作、产业化模式运作已经颇为成功的茶产品,其价格极为高昂,喝到我的口里,我也觉得味道还赶不上价格比那低很多的老配方“文革砖”之类。
我们何必要选择如此“可笑”的发展道路?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向全世界推广中国的茶文化,让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改从中国饮茶习俗,欣赏和追求中国茶叶风味的精妙之处,我们就不仅能够为有限的农地赢得最大的收益,而且还可以把越来越多的海外农地发展成为我们的原料供应地。
无须讳言,殖民时期的印度茶业问世不久就将正在清末的中国出口茶打得一败涂地;在立顿茶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在杭州也出现过“立顿入口,龙井洗手”的现象。但清末的中国积贫积弱、屡战屡败,任何一个欧洲小国都可以欺负中国而无须承担多少真实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化必定被视为弱者、落后者的野蛮习俗而不会受到多少外国人的追捧,但现在已经大不一样了。我们的先辈浴血奋战、艰苦创业为我们树立了这样一个国势蒸蒸日上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把这笔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起来为自己取得更大利益而还是要一味惟西方风尚是从呢?(本文仅代表作者:梅新育个人意见)
- 云茶(普洱茶)产业战略联盟宣...
- 产业联盟能救普洱茶吗
- 西双版纳加快以普洱茶为主的茶...
- 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情况通报
- “名人论文”在经济全球化下泛...
- “名人论文”政府有效作为,推...
- “名人论文”用厚重历史多彩文...
- 普洱茶产业化过程如何规避风险...
- 中国茶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昆召开
- 云南昌泰茶业集团不断做大做强...
- 云茶产业品牌效应凸显600万...
- 凤冈: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
- 普洱茶肯定是一个有希望的大产...
- 奥运之年茶产业将往何处去
- 临沧茶产业工农业总产值达28...
- 普洱市2007年茶产业概况
- 低温致版纳10万亩茶园受灾 ...
- 东莞客商来益阳考察黑茶产业
- 安徽茶社:茶产业构成六安经济...
- 南明区出台扶持茶产业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