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情况通报

       茶叶是云南省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之一。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经过茶区各级政府、茶农和社会各界的长期努力,全省茶叶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普洱茶为主的茶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茶农收入、企业效益、财政税收、市场份额都大幅增长。茶叶产业已成为茶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一些边疆贫困山区,茶叶甚至是唯一的支柱产业,可以说茶叶产业是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

       在云南茶叶产业发展中,新闻界尤其是国内的各大主流媒体十分关注产业的发展,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力宣传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抓产业发展、服务茶民、服务企业,推介云茶产品、弘扬云茶文化,对云南茶叶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我代表省农业厅对新闻界所做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云南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一个简要通报。

        一、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省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和低纬高原气候优势,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和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茶叶种植面积为全国第一、产量位居第三,发展茶叶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竞争优势。

       2006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371.3万亩,比“九五”末增加120.3万亩,增47.9%;投产面积267.3万亩,比“九五”末增加57万亩,增27%;茶叶总产量13.82万吨,比“九五”末增加5.9万吨,增74%。茶叶综合产值约10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4亿元,比“九五”末增加25亿元,增长2.9倍;工业产值50亿元,比“九五”末增加43亿元,增长6.1倍。农民纯收入达24.4亿元,茶农人均纯收入407元,比2005年增长124元;全省农民在茶产业中人均实现纯收入68元,比2005年增20元。茶叶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热点和亮点。在整个茶叶产业发展中,普洱茶产量由2005年的5.2万吨快速增加到去年的8万吨,出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产业。

       今年上半年,全省春茶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产量达到5.48万吨,比上年增加0.96万吨,增长21.3%;价格大幅上涨,全省春毛茶平均59.2元/公斤,与去年的24.7元/公斤比增长了140 %;春茶农业产值达32.43亿元,与去年的11.17亿元比增长190%;按全省600万茶农计,上半年人均经济总收入达540.5元,比去年同期的186元增加354元,增长190%;按全省3600万农村人口计,人均收入达90元,比上年的31元增加59元。

       在生产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全省茶叶加工业也初具规模,已建成茶叶初制所5000多个,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以上,发展各类茶叶精加工企业1000个左右,精加工能力已达25万吨。2006年,全省茶叶自营出口4970吨,创汇1948万美元,同比增加209万美元、增长12%,每吨出口均价由2005年的2897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920美元,涨幅高达35%左右,而转口贸易的数量远远大于自营出口,茶叶在创汇农业中的作用正逐步显现。同时,我省以普洱茶为重点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各种茶事活动蓬勃开展,茶文化发掘、弘扬和推广有声有色。

       二、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地建设滞后,原料供应不足。我省茶园面积虽然居全国首位,但平均亩产只有50公斤,仅是全国平均单产的82%、世界平均水平的40%;茶园有效灌溉面积22.67万亩,仅占总面积的6.1%;良种化程度低,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占茶园总面积的28%。随着近几年来各地茶叶加工企业不断新建和扩建,原料基地建设与生产加工脱节的状况在部分企业更为突出,全省茶叶加工企业自有原料基地还不到100万亩。龙头企业与种茶农户的联结大多较为松散,企业原料来源不稳定,原料价格波动较大,争夺原料的现象已经开始出现。二是加工企业弱小散,茶叶品牌多乱杂。由于茶业制作工艺简单,市场门槛相对较低,茶叶加工企业处于数量多、规模小、基地散、竞争力弱的状况,特别是主产茶区各式各样的茶叶小加工厂可以说是“星罗棋布”。全省6000多家茶叶生产企业中,初制所(厂)就有5000多个。

       由于加工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小,目前我省仅普洱茶品牌上1000个,但知名度高的品牌所占份额较少。三是销售网络不健全,市场监管有待加强。当前,“云茶”在省内外大中城市还没有完善的直销网络,更缺乏专业的交易市场,市场占有率还不高;即使是目前产销两旺的普洱茶品牌,也只是在云南、广东、台湾、香港等地有较大影响,在其它省份和国外的市场份额亟待提高。特别是有少数企业和经销商投机取巧,滥用古树茶、茶王茶、乔木茶、野生茶等概念,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动,掺杂使假,仿冒假冒知名品牌。极少数企业和经销商对普洱茶进行恶意炒作,扰乱市场,不但造成了上半年普洱茶市场价格的波动,同时也影响了普洱茶的形象,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四是品牌意识淡薄,产品标识标注不够规范。

       据有关部门年初对昆明市生产经营企业执行《普洱茶》标准情况所进行的抽样检查表明,普洱茶产品理化指标完全符合标准要求,安全指标除大肠菌群达标率为92%外,其余24项指标完全达标。这说明当前我省普洱茶的质量卫生标准总体上是好的,只是一些企业对执行标准的认识不到位,不按标准正确标注生茶、熟茶、等级、生产日期等相关内容,仍沿用宫廷普洱、古树茶、马背沱茶、千年珍稀古茶树饼等“标准”执行前的一些不规范标识。五是科研基础薄弱,精深加工异常欠缺。目前我省对茶叶的基础理论研究及科技研发滞后于生产实践,尤其对普洱茶发酵机理、品质形成机理以及内含物质成分、特征性物质、健康营养价值等,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定量、定性标准。同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新产品的开发及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等深度开发产品尚处于孕育起步阶段,全省茶叶产品基本上是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不足1%,与国内外的差距大,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三、下一推进茶叶产业加快发展采取的各项措施

       为确保在产业发展中茶农收入、企业效益、财政税收、消费者利益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在今后全省茶叶产业发展中,要从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建设、茶文化弘扬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严把质量关、苦炼内功,切实采取以下措施加快茶叶产业的发展,

       (一)着力抓好现代茶园建设,夯实“云茶”发展基础。茶园建设是整个产业做强做大的基础,也是茶农收入增加根本保证。为此,一是切实搞好现代茶园规划和建设。从今年起,以年产茶500吨以上的36个茶叶主产县为重点,围绕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生产需要,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每年规划改造或建设25万亩布局合理、优质高产的现代茶园,力争“十一五”末现代茶园达到150万亩,平均亩产达100公斤。二是切实搞好茶水配套工程建设。从今年开始,以年产茶500吨以上的茶叶主产县为重点,按每年10万亩的进度推进茶水配套工程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全省茶园有效灌溉面积由现在的不到7%提高到30%以上。围绕这一目标,要求茶区各级政府也要把解决茶园灌溉问题纳入议事日程,通过加强工作协调和政府资金引导,促进龙头企业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形成政府、企业、茶农共同参与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格局。三是切实抓好茶园科技推广和管理,加快无性系良种推广和低产茶园改造步伐,使全省茶园良种化率从目前的28.3%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0%以上,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单产提高20公斤,达到70公斤左右。同时,要大力推广有机、无公害生产技术,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力争“十一五”期间每年建成60万亩无公害茶园,到2010年全省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350万亩,其中有机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

       (二)注重科研开发,不断提高科技支撑力。一是搞好科研成果转化。抓好科技培训、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培养一批名优茶种植加工能手,提高茶叶种植水平。二是加强茶叶基础研究和科研开发。强化应用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专用茶新品种选育、无公害及有机茶生产技术、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和普洱茶发酵机理、品质形成机理、保健作用机理等事关茶叶产业长远发展和效益提高的科技项目攻关。三是加快茶叶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造就一批高层次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积极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技师、评茶员(师)的培训认证,并争取开展茶馆经理人的培训认证,提高茶叶产业从业者素质。

       (三)提升加工水平,发挥“云茶”品质优势。一要大力提升茶叶初制所生产水平。按照名优茶加工标准,择优扶持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产品质量过硬的初制所,通过技术改造帮助其提高工艺水平,增强优质原料生产能力,并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兼并、联营、租赁茶厂(初制所)和原料生产基地,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同时尽快建立茶叶初制所市场准入及认证体系,下决心淘汰一批加工条件差、管理粗放、卫生不达标、资源浪费的初制所(厂),切实改变初制环节加工企业多、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的问题。二要推进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在保持优秀传统生产工艺的同时,支持和鼓励规模大、基础好、品牌优的茶叶加工企业加快引进、推广应用先进的加工技术、设备、工艺和管理,改造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茶叶品质。三要积极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以普洱茶为重点,加快发展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等名优茶类,积极发展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等新型茶饮料,大力开发茶药品、茶食品、茶多酚、茶色素等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高茶叶精深加工比重和产品质量。

       (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云茶”竞争能力。计划用3至5年时间,在全省着力打造30个左右国内知名品牌,5-10个国际知名品牌,带动“云茶”产业全面发展。一是注重塑造提升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大“云茶”品牌形象,鼓励企业按国际化标准进行茶叶生产和交易,提升“云茶”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为推动“云茶”品牌打造,省政府将设立专项资金,奖励成效显著的茶叶品牌。二是强化普洱茶标准化生产、流通管理与品牌保护。抓好《普洱茶综合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按照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工艺流程、统一质量检测、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包装标识的要求,指导和督促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企业严格执行普洱茶综合标准。对少数商人对部分品牌采取肆意炒作、扰乱市场、牟取暴利的行为,要及时予以揭露,正本清源。加快茶叶企业QS认证步伐,对尚未通过认证的茶叶生产企业特别是产量上千吨的企业,帮助其尽快通过认证。对部分加工规模小、卫生条件差、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加工企业,要采取必要的整顿或取缔措施,进一步净化发展环境和提升加工水平。

       (五)发掘茶饮文化,拓展消费市场,推动“云茶”走向世界。通过对古茶树保护、茶马古道、茶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用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云茶”流通,同时与建设旅游大省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大力打造以普洱茶为主体的旅游产品, 把古茶树林作为自然文化遗产、将现代生态茶园作为旅游观光地的开发思路,通过大力发展茶旅游,延长茶产业的产业链,不断提高“云茶”知名度。一是健全国内营销网络。 争取“十一五”期间鼓励100个左右的省(市)级龙头企业到省外至少建立1000个左右的直销点,使“云茶”基本覆全国。二是拓展海外消费市场。力争到2010年在海外建立200个营销点,并支持茶叶进口国的企业到云南投资进行茶叶生产、研发、加工和贸易,构建云南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的多元渠道,把“云茶”产业建设成为开放式大产业。

       (六)严格质量和市场监管,树立“云茶”良好形象。普洱茶综合标准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后已经实施。实施中,一要加强质量标准管理。从产地环境保护、茶园耕作管理指导、投入品使用指导、质量管理体系及QS认证等方面加大力度,帮助和督促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产业竞争力,通过标准化生产使整个茶叶生产向优质、安全方向发展,从而提升“云茶”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二要加强茶叶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提升茶叶质量检测能力,力争在我省建立“国家普洱茶检测中心”。三要加强茶叶市场的监管。根据QS认证制度和普洱茶综合标准,结合“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研究制定规范普洱茶市场流通秩序的管理办法。为加强市场监管,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全系统从7月15日开始开展为期一个月普洱茶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力争通过整治,逐步净化普洱茶市场。

       (七)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云茶”快速发展。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争取“十一五”期间省级和州市每年从各方面投入茶叶产业发展的资金不少于2亿元,带动企业、茶农和社会资金投入超过10亿元 ,同时,积极引导茶叶企业、金融机构加大原料基地建设投入和信贷支持力度。

       (八)加强领导,充分发挥职能作用。2005年全省茶叶工作会议后,省政府明确“由省农业厅负责全省茶叶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的研究,统一管理全省茶叶种植,牵头协调茶叶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科技推广、人才培训及茶叶产业扶持政策的贯彻实施”。两年多来,农业厅主动履行职责,重点抓了围绕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做好市场流通服务、认真抓好质量体系建设、积极协调普洱茶地理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积极协调好普洱茶的基础性研究等几个方面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茶叶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对茶叶产业的统一协调和管理,今年初省政府专门批准成立了“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已经成立”,挂靠在省农业厅。

       今后我厅将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办公室的职能作用,一是做好茶叶产业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云南省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云南省茶园水利建设规划、配合有关部门制定茶叶产业地方性法规、认真抓好与省内外7个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的茶叶基础性研究工作。二是积极促进茶叶加工业的发展。主要是认真制定好云南省茶叶产业加工发展规划、扶持茶叶加工企业的发展、争取增加对茶叶产业的投入力度。三是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茶叶质量品牌的相关工作。重点是积极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争取云南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早日开展工作;指导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做好“普洱茶”地理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和保护工作;会同省质监局争取尽早将《普洱茶综合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为制止非云南省大叶种茶生产普洱茶的行为奠定基础;继续做好“普洱茶文化精品店”评选、认定工作,引导茶饮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四是积极筹备好即将在10月份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利用交易会来宣传云南茶叶产业。

       最后,根据孔副省长在“全省茶叶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各新闻媒体特别是省内的新闻媒体,要以更科学、更客观、更真实、更及时的报道,让所有的消费者都明白普洱茶、认识普洱茶、热爱普洱茶,确立云南媒体在普洱茶宣传报道方面的权威作用”的要求,从行业主管部门的角度,对新闻界和各大媒体提三点希望。

       一是茶叶产业是我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区各政府、广大茶农和社会各界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培植起来的一个优势特色产业, 今天的发展成绩的确来之不易。希望新闻界特别是我们的记者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云南茶叶产业的发展,站在服务产业发展、维护广大茶农利益的高度,以正确的宣传导向,为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是以科学、客观、公正的宣传正确引导消费,让所有普洱茶的消费者都明白普洱茶、认识普洱茶、热爱普洱茶,对少数人的恶意炒作、不实报道和言论,要正本清源,进行及时、理直气壮的回应,促进全省茶叶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三是明确宣传报道重点。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从各级党委政府、茶叶企业、广大茶农到社会各界的爱茶人士,都为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作出或正在作出不懈的努力,这才是我们宣传报道的重点和亮点。建议媒体要重点宣传报道,茶农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企业效益增加、财政收入增涨、消费者受益;云南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以普洱茶为代表的产品优势、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优势;普洱茶的品质特点和保健功能;生产中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工上严格执行普洱茶标准、严格执行国家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产品质量管理;营销上依法经营、规范经营;消费上科学消费、正确消费、理性消费、文明消费;茶文化建设上不断挖揭民族茶文化、弘扬民族茶文化、推广普及民族茶文化。

更多关于产业 发展 新闻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