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云南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重视,近年来,在普洱茶品牌的有力带动下,以普洱茶为主的“云茶”产业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成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亮点。但是,去年下半年普洱茶市场出现波动,企业和茶农效益降低,茶叶产业稳定和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为此,省政府提出以调优结构、培植龙头、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主动出击、开拓市场为重点,积极应对,力保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产业体系自身存在问题的影响,我省茶叶产业发展受到的冲击。一方面,茶园面积增长,产量与2007年基本持平,茶叶价格、产值及茶农收入下降,市场依然处于低迷状态,企业生产和经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一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营销方式发生明显转变,“云茶”消费区域和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市场开拓潜力十分巨大,普洱茶市场逐步进入以品饮为主的理性消费阶段。
产业发展特点
(一)面积增长较快,产量减少 。 2005年以来,全省茶叶种植面积增幅较快,茶叶总产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减产,2008年茶叶生产总产16.98万吨。红茶、绿茶产量增加,普洱茶比2007年减少4.62万吨,减少46.7%,其它茶0.79万吨,占总产量的4.65%。茶叶综合产值达105.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5.47亿元,工业产值44.15亿元, 第三产业产值35.58亿元。
(二)高优茶园面积增加,产品结构调整显著,产品品质普遍提高。一是高优茶园面积稳步增加。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9.90万亩,比2007年增加28.4万亩,增长21.60%;更新改造低产茶园59.53万亩,比2007年增加21.63万亩,增加57.07%;新增茶园56.81万亩,增长257.30%;无公害茶园66.28万亩,新增1.58万亩,增长2.44%,有机茶园15.88万亩,新增8.58万亩,增长117.53%。二是加工产品结构调整十分显著。以市场为导向,各茶叶主产州、市及生产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普洱茶产品比例下降,绿茶、红茶产量普遍上升,部分州、市还生产少量乌龙茶和白茶。三是加工产品品质实现新突破,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大部分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加快了QS认证速度,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目前,已有852家企业通过了QS标准认证。此外,随着普洱茶成为加工的重点,茶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建或新建使普洱茶加工能力显著提升。
(三)营销方式普遍提升,品牌化发展趋势明显,销售区域不断扩大。针对市场变化,各茶叶生产龙头企业首先转变传统销售模式,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和终端市场开发。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建设不断加强,“云茶”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普洱茶产品呈现出系列化发展趋势,“大益”、“朗河”、“勐库”等普洱茶产品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随着人们对普洱茶认识的不断加深,饮用、收藏普洱茶的消费者和生产加工、经销普洱茶的企业越来越多,国内销售区域扩大近一倍,在大部分国内大中城市都有普洱茶销售点,消费群体较2005年增加了3成多。普洱茶的传统销区,熟茶销售比2007年增长了30%左右,东北、西北等新兴市场扩张较快,产业进入依靠品饮消费拉动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四)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加快市场开拓步伐。经过一年来的不断总结,全省各界已转变观念,形成努力开拓“云茶”消费市场、培育壮大消费群体、促进“云茶”消费才是解决“云茶”市场瓶颈的关键的共识,从而正确引导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市场开拓和宣传。
(五)普洱茶国家标准发布实施,行业规范性不断加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8年5月13日批准对普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第60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年6月17日批准《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2111-2008),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继QS认证、云南省《普洱茶综合标准》颁布、“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使用后的又一个“云茶”质量标准的建立,标志着我省产业质量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我省茶叶生产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在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从整体看,龙头企业自身市场体系不健全,知名品牌少,经营方式落后,基础薄弱,精深加工开发能力不足,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结构调整的能力有限,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动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急需提高。
(二)普洱茶品饮消费宣传与推介滞后。随着普洱茶市场走低,我省茶叶市场价格大幅下滑,原料收购量有所减少,市场不活跃,茶农收入下降,生产积极性受挫,投入和产出都受到较大影响。普洱茶品饮宣传与推介滞后,市场开拓和消费推广任重道远。
(三)种植管理水平粗放,低产茶园所占比重大,茶叶产业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茶园有效灌溉面积22.67万亩,仅占总面积的4.63%;良种化程度低,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占茶园总面积的32.68%;茶园面积的扩张速度太快,不利于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2008年我省茶园单产仅有50公斤,比2007年减少7公斤。
(四)科研基础薄弱,精深加工异常欠缺。企业新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升级换代能力低。目前我省虽然对普洱茶发酵机理、品质形成机理以及内含物质成分、特征性物质、健康营养价值等已投入经费和人力进行了系统研究,但研究成果的出台远远滞后于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同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新产品的开发及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等深度开发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省茶叶产品基本上是初级产品,与国内外的差距大,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新的一年工作打算
为确保“云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省政府领导多次到茶叶主产区实地调研并召开茶叶专题会议,针对当前产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了安排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对“云茶”产业的战略决策和统一部署,拟在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确保“云茶”产业整体提升和持续健康发展。
(一)审时度势,坚定茶叶产业发展的信心。针对当前市场销售的瓶颈问题,客观理性分析,进一步科学、客观、理性地宣传普洱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主动出击、主动应对,通过多方式的有效宣传,使各级政府茶叶产业职能部门、涉茶协会向各生产流通企业、茶农传达坚定发展这个产业的信心。
(二)坚决稳定面积,提高茶园的质量和效益。继续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力度,切实抓好茶园科技推广和管理,提高单产,从追求数量型茶园转变为以提高茶园的质量和效益为主,改变现有茶园重面积、轻单产、轻效益的状况。通过对茶叶重点生产县(市)及发展潜力大的高产优质茶叶产区的扶持,优化茶叶的区域布局。逐步实施茶园和生产企业挂钩,实现企业产品可追溯到茶园的备案制度,加强生产企业和茶园的紧密联系。
(三)调整产业结构,保障产业稳定发展。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以销定产,扩大我省名优绿茶、滇红茶、花茶、茶胚等优势品种的生产和销售,以消耗每年不断增长的原料产品,形成普洱茶、滇红茶和名优绿茶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以标准规范产品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抓住《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国家标准发布实施的有利时机。一方面尽快组织制定《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及时宣传贯彻《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国家标准,确保标准严格执行;另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企业生产、市场流通的监管,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让广大消费者能够买到安全、放心的“云茶”产品。
(五)着力培育优势品牌,拓展消费市场。继续加大品饮消费市场的开拓,同时结合《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标准的宣传及标准的培训,以高品质的产品和规范的市场培育壮大终端消费群体。打造以普洱茶、滇红茶和滇绿茶为主导的三大“云茶”品种,以标准规范品牌,以品牌带动消费,以消费引导生产。
(六)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本着“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继续培育壮大一批有规模、有潜力、上档次、市场竞争力强的茶叶生产龙头企业。鼓励支持优势品牌龙头企业对中小茶叶企业和原料生产基地按照市场规律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强强联合,不断提高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建立自有生产基地,使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七)切实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规范普洱茶的宣传报道。2009年将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普洱茶知识宣传册”, 并结合消费市场开拓和国标宣传,联合各主产州市政府、省内10-15家龙头企业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进行连续6个月的多形式、全方位宣传报道,为茶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面对全球金融风暴的袭击,云茶产业的波动和震荡是正常的,受其影响也是必然的。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自强不息,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在茶行业有关部门和茶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脚踏实地做好基础工作,从抓品牌、品质、品位入手,积极开拓市场,云茶产业就一定能走出低谷,迎来明媚的春光!
本文来源:云南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