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千万撬动七点二亿资金投入茶产业
自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每年安排3000万元扶持资金作为“火种”,引导省内外企业将资金、设备、管理等资源投向贵州茶产业,逐渐在全省“燃起了一把大火”。据统计,两年来,投入的6000万元茶叶专项资金,共吸引各类社会资金7.2亿元投入贵州茶产业,对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茶产业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贵州把茶产业当成一项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对各项政策和资金进行整合、捆绑、统筹安排,此举有效地放大了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对贫困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茶产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对贵州发展茶产业的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与国内其他产茶区相比,每年3000万元的茶叶专项扶持资金,不算是最多的,但在两年之内,把茶园面积从100万亩发展到187.6万亩,在全省形成发展茶产业的合力,这是不多见的。
“引凤栖桐”壮大贵州茶产业
2008年12月3日,在凤冈县召开的茶产业发展推动大会上,贵州凤冈黔风生态公司总经理田坤从县领导手里领取了50万元奖励,这是贵州茶产业发展史上单笔奖励额度最大的一笔。
2006年,黔风生态公司落户凤冈县,公司投资1500万元修建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开启了凤冈茶叶标准化加工的序幕,成为贵州第一家标准化茶叶加工企业。公司入驻凤冈3年来,先后在凤冈投入项目资金达2000余万元。黔风公司依托当地的良好生态优势和锌硒有机茶品质,以“春江花月夜”为品牌,生产的锌硒绿茶先后进入了北京、上海等地的300余家酒店、宾馆,去年销售收入达6000余万元。
去年8月,黔风公司获得了农业部授予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称号,填补了贵州茶叶企业没有国家级龙头企业空白。“奖励不是目的,是对企业发展的肯定,它的入驻,不仅迅速改变了凤冈长期以来靠‘一口炒茶锅’加工的格局,更是掀起了一股投资热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效应。”凤冈县县长廖海泉说。事实如此,黔风生态公司不仅激活了县内一些小型茶叶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起到的标杆作用使很多外来企业纷纷前来投资开发。据统计,近年来,凤冈县整合中央、省、市各级财政及本级支农资金1800万元,引导社会资金1亿元投入茶产业,全县涌现出年加工规模200吨的茶叶企业11家,2008年实现茶叶综合产值3亿余元。
一直把茶叶作为兴县富民支柱产业之一的湄潭县,在广泛引进民间资本扩大基地规模的同时,把目光重点放在龙头加工企业的引进和培育上。在该县的遵义绿色工业园区,一座座花园式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亮丽呈现。2007年以来,这个县先后引进10余家规模化加工企业,茶业生产除名优茶和大宗茶外,还涉及到茶多酚、茶籽油等精深加工领域,总投资逾亿元。
随着一批投资大、标准高的规模化加工厂的进驻,我省茶产业形成了名优绿茶加工、茶多酚、茶籽油等精深产业链,一举改变了全省茶叶加工单一的格局。
两年初显跨越效应
民间资本的大举进入,加工企业迅速增多,基地规模迅速扩大,贵州茶产业进入了搏风击浪的时代。2008年,贵州茶叶总产值突破14亿元,比两年前翻了两番。
人们惊讶地发现,贵州茶叶产业在国内声名鹊起,仅仅用了两年时间。
早在2006年春,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月华欣然接受了遵义市政府的邀请,前往遵义考察并商洽合作事宜。从凤冈的田坝到湄潭的核桃坝村,孙月华一行被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茶叶的独特品质所吸引。
站在永兴万亩茶园区,孙月华连声称赞:“真没想到,在贵州还有这样连片规模的茶区。”同时遗憾道:“可是我没有看到一个上规模的茶叶加工厂”,“要建立合作,没有几家大型加工企业提供标准化的原料和茶叶品牌是难以走进市场的。”孙月华对县领导说。
距孙月华考察不到两年,2007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专家陈宗懋首次踏上了这块热土。当看到10余家大型加工厂在茶区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大型加工设备以及清洁化的生产线先后投产后,陈宗懋称赞不已:“贵州茶叶加工厂规模和机械化的程度已接近江浙等东部发达省、市,在此之前,我没有想到在贵州有这么多已上规模的加工厂,想象中只有几口炒茶锅,无疑,贵州已迈上了新的台阶。”
“贵州有信心在3年之内将茶园面积发展到250万亩以上,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省区,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基地。”这是副省长禄智明出席去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茶乡论坛演讲时充满信心的演讲。
有形之手助推产业发展
这些年来,贵州在茶叶产业发展中,政府的这只“有形的手”一直有力地推动着这个产业大跨步地前进。
2007年,贵州茶产业政策出台后,明确了省财政每年预算3000万茶产业发展资金,加快发展贵州茶产业。政策出台两年来,贵州茶叶在国内的知名度迅速提升,特别是中央现代农业资金专项扶持贵州茶产业后,对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更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2008年起,中央现代农业产业资金将连续3年扶持贵州茶产业发展,这笔资金的注入,对推进贵州茶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贵州省农业厅农经处雷睿勇告诉记者。
在中央和省财政资金的引导下,贵州茶叶产业发生了5大显著变化:一是茶园面积发展迅速,从2006年不到100万亩发展到2008年的187万亩,平均每年以40万亩的速度递增。通过资金捆绑投入产生了“聚集效应”,使集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为一体的生态茶园在湄潭、凤冈、正安等县不断增多,全省获有机茶园认证的面积已达2万亩,居全国第一。在一些茶叶生产的重点乡镇及示范村,茶农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以上,茶产业已成为贵州省茶区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二是外来的社会资本、工商资本迅速投入茶产业,来自浙江、福建等省的茶商纷纷向茶区建加工厂或发展基地。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有所突破,茶产业链向多元化延伸,一批茶叶加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全省骨干精制茶企业发展到50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
四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以前,贵州省茶业企业主要以精制绿茶加工为主。为进一步延伸茶业加工产业链条,贵州省积极引导茶业向茶叶精深加工、茶文化开发等领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绿茶加工为主,以茶叶精深加工、茶叶超市、茶叶研发、茶树良种示范为配套的集群产业链条,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茶树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五是“贵州绿茶”品牌优势已在全国叫响。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宣传推介思路,组织相关企业参加了第四、五届中国·北京国际茶博会、第九届广州国际茶博会,在这些名优茶评选活动中,贵州省的27家参展企业共计获得各类金奖达40余项。
用两年时间提升了产业规模,这不仅是中央现代农业产业资金专项扶持的结果,也是贵州茶产业主管部门和产茶区政府和茶农共同奋斗的结晶。
财政支持资金引导作用不断增强
在中央和贵州不断加大对茶叶产业项目扶持资金等利好政策引导下,贵州各主要产茶区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当地茶产业。在资金使用方面,贵州正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式的分散投入方式,用建“蓄水池”的投入体制,先期选择省内10个重点产茶县予以扶持。
遵义市茶产业在贵州起步较早,茶园面积和茶叶深加工在省内处于领先。去年,该市引进的资金达3亿余元,茶园面积从2006年的37.3万亩上升到目前的70万亩。
在都匀毛尖主产地都匀市,当地政府今年两次上调全市茶叶发展专项资金,使全市茶叶发展专项资金由年初调整的1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今年该市茶叶招商引资规模较往年有较大提升。广西客商冯学坤在考察都匀茶叶生产环境后,在都匀投资2000万元,进行茶叶基地建设和加工厂的修建,全市新增标准茶园2万亩。
后起之秀的石阡县,去年8月被列为贵州第一批10个实施2008年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茶产业项目县之一,该县以项目资金为平台,整合各类资金9896万元投入茶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投资4316万元。全县先后引进浙江泰和茶业有限公司、江苏大海集团、贵州昌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客商到该县建设茶叶加工厂。
齐心协力,形成合力,这已经成了贵州发展茶产业的一种共识。因为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人们都清醒地意识到:茶,是贵州曾经有过的荣耀,也是贵州今后的希望。
本文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