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叶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激荡和交汇,在我国绘画史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画派,并开始进行革新活动。
岭南画派 这是辛亥革命时期广东地区的部分画家形成的新的国画派。他们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不满意画界的临摹、法古、守旧风,认为"中国画至今日,真不可不革命","艺术关系国魂,推陈出新",主张革新,创造新型的中国画。首先在题材上打破传统的格局,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如飞机、汽车、电线杆皆可入画,扩大了社会内容。强调写生,面向现实,吸收西洋的形理技术,充实以中国画的精神意境,兼采中西绘画之长,将文人画与人匠画熔于一炉,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所以又称"折衷派"。代表人物有号称岭南三杰的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他们还在广州开办美学馆,培养新型的青年画家,设立天风楼、聚集人才。他们所作的种种努力,对中国画的推陈创新,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海画派 又称海派,是在维新改良思想影响下成长的中国画派。它兴起于19世纪末,反映了上海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中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时代思想和新的审美趣味。海派艺术的主将任伯年、吴昌硕、虚谷等都是上海华亭人。他们虽没有师承关系,但却有革新中国画的共同意向,敢于标新立异,突破传统的藩篱。任伯年是海派中的佼佼者,吴昌硕花卉画有着不从众的独创风格。海派艺术继承了扬州八怪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洋用色、解剖、光、投影的技巧,从内容到形式都创造了一种新的格调,对后代画家有深刻的影响,对中国画的近代化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版画 中国的版画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金刚经》中的扉画《说法图》,就已表现出精湛的木刻技巧,宋元时期的宗教木刻画已很繁荣,明清小说的木刻插图、年画风行一时。但以反映人民革命斗争为主题的现代版画的兴起,主要是得力于鲁迅的倡导,30年代编印了一批外国进步版画如《苏联版画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集》,以及优秀传统版画《十竹斋笺谱》等,推进了木刻运动的发展。1942年成立全国性的组织中国木刻研究会,推动美术家们走向生活,拿起刻刀宣传抗日救亡,活跃在各地的木刻社团举办展览达百余次。他们运用西洋技法和理论,吸收民间木版年画和剪纸、石刻等优良传统,创造出活泼、通俗的各种版画。如李桦的《怒潮》,赵延年的《抢米》,江丰的《码头工人》,胡一川的《到前线去》,力群的《鲁迅像》,张望的《负伤的头》,都是著名的革命版画作品。中国古代版画多是画、刻、印分工的制作。现代版画则是由作者自画、自刻、自印,由此也推动了铜版画、石版画、麻胶版画的兴起,从而使版画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版画家。
国画 中国画是以墨线和点造型,并不借重光色来表现物象。由于中国文字的方块结构,以及题诗、落款的书法,使得画与书、诗结合一体,形成统一的艺术意境,所运用的工具和材料又为中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这些都构成了国画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画家借助水墨的作用,创造出表现物象的质感、运动感和空间感的多种多样的线条。西洋画法的传入,更加丰富了国画的表现力。近代社会生活的广阔题材,画家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在美术创作方面展现了新的精神风貌。衰落了数百年的人物画在现代国画中重新崛起,并且得到空前的发展。炼钢工人、解放军官兵、知识分子、运动员、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被画家引为作品的主角。徐悲鸿、蒋兆和、黄胄、程十发、方增先、关良、范曾等代表不同风格、流派的画家吸引着大量的观众。山水画在现代国画中也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黄宾虹以黑、密、厚、重的风格,生动地表现出祖国的壮丽河山。张大千的泼墨山水,幽深叠翠,气象万千。李可染笔下绵延的峰峦、倾泻而下的飞瀑,令人玩味不尽。傅抱石、钱松喦的江南小景,黎雄才的虬松,关山月的红梅各以自己的独特个性,赢得人民的喜爱。
现代国画中的花卉,动物画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徐悲鸿的骏马,气势非凡,堪称一绝。齐白石的花鸟草虫,瓜果蔬笏,浑然天成,充满了诗情画意。潘天寿的一鸟一禽,都给人以雄奇壮阔的情趣。于非闇的芍药、牡丹,吴作人的熊猫、骆驼,刘继卣的虎,黄胄的驴,都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