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缘”引发茶思考

在磨水仓的石头房子里,刘海屿和徐豪强对待每一片茶叶的细致让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徐豪强说,在他们家乡,茶农晾青时绝对不会踩到茶叶;用手抓茶叶时会很小心,不能伤害茶叶;工人的手上不能有任何异味,如果用手碰过橘子、柚子等,一定要等异味消失后才可以碰茶叶。原来茶叶是需要这样呵护的!

在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刘海屿郑重地吩咐茶园管理人员,要他们千万千万注意对茶园的管理。好的原料是好的产品的开始,只有加强管理,茶叶的品质才有保证。

市茶叶界专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我市茶叶产业链太短了,茶农、茶商都把目光盯着早期春茶,这是因为早期春茶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明显,让他们都恋上了这“头口水”。

但这样的做法,弊端显而易见,即茶农对中后期春茶和夏秋茶不加重视,对这些茶叶采取粗放管理甚至放任自流的态度,许多中后期茶叶往往任其烂在山上;即使生产,也以珠茶为主,但珠茶价格低廉,目前价格徘徊在每斤5元,并没有给茶农带来多大经济效益。而其他地区生产的乌龙茶、红茶,价高者可以卖到几百元、几千元一斤,两者效益悬殊。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即使同为早期春茶,我市茶叶价格也比不上周边县市,有的有机名茶甚至只及周边名茶价格的一半。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一是未能对中后期春茶和夏秋茶进行深度管理开发,二是对茶叶的品质和品牌缺乏高度提炼整合。

对东阳市的茶产业来说,忽视中后期春茶和夏秋茶的开发,是个很大的损失。1966年我市被列为全国产茶重点县后,为发展茶叶产业,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市开发了东白名茶,后相继试制了红茶、乌龙茶、香茶等品种,但至今效益并不明显。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投资过高让茶农和茶商裹足不前,管理经营不善让茶叶止步于市场。但最终的障碍还是品质和品牌存在缺陷。

眼下我市的茶叶产业,如果仅着眼于销售早期春茶青叶,那么茶农永远只能处于茶产业链的最低端,赚取的只能是辛苦的原料钱。而目前不断增加的人工费,已在挤占着其实并不再可观的早期春茶效益,茶农的收入越来越缺乏保障。刘海屿与徐豪强的合作,正是对充分利用中后期茶叶的一种探索。按照他们的设想,如果条件具备,只要每年茶叶一吐新芽,依赖福建方面的技术力量,红茶、绿茶、乌龙茶等就可以连着生产。如果能拥有较为完备的市场销售网络,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茶山上的财富将会源源不绝。

当然,技术和茶叶只是必需条件,关键还在于品质和品牌--它们才是助力我市中后期茶叶跃升高档名茶之列的撑竿。(程江峰)

来源:东阳日报
更多关于茶缘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