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和谐社会之(茶文化与文明修养)
添加时间:2007-09-03
出自:秋叶
浏览:6317次
茶文化在中国的流传历史十分悠久,积累了深厚的底蕴,盖因茶叶生产起源于中国,茶俗茶礼形成于中国。中国的茶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覆盖面,深入到千家万户。
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中国也正在缔造和谐社会。与世界和平与和谐社会相一致,中华茶文化的作用显得格外突出。在历史上,中国茶文化曾经载誉着和谐社会的使命,羽化于山川异域,慧泽于民俗风情,让无数人从茶的“和谐”中得到熏陶。茶成了传播中华文明及其礼仪规范的媒介。在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宏大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茶文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推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促进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茶的沟通能力会更加明显。在这个意义上说,茶是和谐社会的文明通道。
一、茶文化与文明修养
从功能上讲,茶具有健身怡神、醒脑开智的功效,经常饮茶可使人神采焕发;茶还具有明目养颜、涵养神思的作用,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民间有“食怡养身,歌怡养心,茶怡养筋”的说法,这实际上是调养家的养生格言。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证明,茶叶本身具有抗衰老、抗幅射、抗癌症、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益神智、美容颜等一系列保健功效。经常饮茶,能调节人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提高身体素质。况且,茶是一种大众饮料,人们在日常饮用中即可达到保健效果。加大茶的饮用量,减少其它酒类饮料、碳酸饮料和化合饮料的饮用量,将会有效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果我们从人的身体感受方面来观察饮茶活动,会发现茶本身含有兴奋因子,但这种兴奋因子不会使人失去理智,相反,还会使人更加明睿。这是茶在物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人们饮茶,可以体验茶的平和作用,怒者气有所消,厉者声有所减,心情烦闷者能够得到舒缓,情绪波动者可以调解而静化。学界曾有“快日明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煎茶”的联语,反映出文人儒士的修养情调;又有“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的诗咏,体现出饮茶者知识境界。这说明茶对人的精神有调节作用。中国自古流传的品茶、点茶的操作模式,从烹茶和茶艺的结合中增加饮茶者的感受。
比如说点茶,内容很丰富,早在宋代蔡襄的《茶录》中,已将点茶技艺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 盏、点茶等程序,每道程序都讲究心境的平和。唐代人煮茶已有 “三沸水”之说:一沸,“沸如鱼目,微微有声”;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水在刚三沸时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见《茶经•五之煮》)。南宋罗大经认为,点茶应该用“嫩”的沸水,“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鹤林玉露•茶瓶汤侯》)。因此,他主张在水沸后,将汤瓶拿离炉火,等停止沸腾后,再冲泡茶粉。这样才能使“汤适中而茶味甘”。正式点茶时,先将适量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使茶汤表面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即沫饽),能较长时间凝住在杯盏内壁不动,则为成功。人们之所以这样用心地对待饮茶,完全是在追求茶的感染力。
在不同的地区,中国人有着不同的饮茶风习。北京茶人注重民俗风味和文化格调,他们在茶室中不但摆设茶品茶点,还增加曲艺、戏剧和综艺的表演;在一些茶事中,还有人引入了禅茶模式,利用佛光禅韵来烘托饮茶情调,给人以度身世外、净化心灵的感觉。北京茶馆业主喜欢营造静心品茗的气氛。上海在饮茶风格方面更显 “精致”,不但对茶叶本身相当挑剔,而且讲究茶舍茶具,海派饮茶“精致”融入到茶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之中,就像上海女孩一样秀美。广东人所说的饮茶还包括吃点心和聊天的意思,他们理解的“茶”,其范围要比外省为广。由于经商成风,人们喜欢到茶楼谈生意,茶楼便成了生意圈中的一个联络点和接待处,一般说来,广东大茶楼都修得很气派,要想在广东加大茶文化的力度,恐怕还要讲究一点排场。然而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看,任何地区的茶文化都是和谐的、文明的。
中国茶文化的和谐氛围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中国儒家文化熏陶下才培养得如此和谐。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国社会上进行了千年滋育,而且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上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无论从哪一个切入点进入中国文化,都离不开孔子思想的感染。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实际上,中国茶始终感悟着孔子思想的的精髓,只要我们穿透茶生活的时空隧道,就一定会发现,饮茶本身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无数细胞,孔子倡导的“仁”的博爱准则和“礼”的行为规范,与饮茶活动中所体现的感情交流与礼节文明是那样天人合一,以至于所有饮茶的中国人都能无形地感受到一种文化的陶熏。孔子之“道”已经穿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位。因此,我们倡议,用“孔子茶道”来充实中国茶文化,强调茶之有“道”为孔子之“道”,我们于此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冠名权,更是一种思想理念的张扬。就算孔子当时未饮茶,中国茶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也从未脱离过先哲定义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茶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感情与先哲智慧,同时也让孔子思想在另一个领域内获得释放。在茶文化方面多宣扬孔子,应该是一个主渠道,同时也加强文明修养的一个好方法。
总之,茶对于人民生活的保健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人的个性修养是行之有效的。在和谐的环境里,茶自然会成为文明的调合剂。
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中国也正在缔造和谐社会。与世界和平与和谐社会相一致,中华茶文化的作用显得格外突出。在历史上,中国茶文化曾经载誉着和谐社会的使命,羽化于山川异域,慧泽于民俗风情,让无数人从茶的“和谐”中得到熏陶。茶成了传播中华文明及其礼仪规范的媒介。在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宏大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茶文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推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促进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茶的沟通能力会更加明显。在这个意义上说,茶是和谐社会的文明通道。
一、茶文化与文明修养
从功能上讲,茶具有健身怡神、醒脑开智的功效,经常饮茶可使人神采焕发;茶还具有明目养颜、涵养神思的作用,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民间有“食怡养身,歌怡养心,茶怡养筋”的说法,这实际上是调养家的养生格言。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证明,茶叶本身具有抗衰老、抗幅射、抗癌症、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益神智、美容颜等一系列保健功效。经常饮茶,能调节人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提高身体素质。况且,茶是一种大众饮料,人们在日常饮用中即可达到保健效果。加大茶的饮用量,减少其它酒类饮料、碳酸饮料和化合饮料的饮用量,将会有效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果我们从人的身体感受方面来观察饮茶活动,会发现茶本身含有兴奋因子,但这种兴奋因子不会使人失去理智,相反,还会使人更加明睿。这是茶在物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人们饮茶,可以体验茶的平和作用,怒者气有所消,厉者声有所减,心情烦闷者能够得到舒缓,情绪波动者可以调解而静化。学界曾有“快日明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煎茶”的联语,反映出文人儒士的修养情调;又有“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的诗咏,体现出饮茶者知识境界。这说明茶对人的精神有调节作用。中国自古流传的品茶、点茶的操作模式,从烹茶和茶艺的结合中增加饮茶者的感受。
比如说点茶,内容很丰富,早在宋代蔡襄的《茶录》中,已将点茶技艺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 盏、点茶等程序,每道程序都讲究心境的平和。唐代人煮茶已有 “三沸水”之说:一沸,“沸如鱼目,微微有声”;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水在刚三沸时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见《茶经•五之煮》)。南宋罗大经认为,点茶应该用“嫩”的沸水,“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鹤林玉露•茶瓶汤侯》)。因此,他主张在水沸后,将汤瓶拿离炉火,等停止沸腾后,再冲泡茶粉。这样才能使“汤适中而茶味甘”。正式点茶时,先将适量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使茶汤表面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即沫饽),能较长时间凝住在杯盏内壁不动,则为成功。人们之所以这样用心地对待饮茶,完全是在追求茶的感染力。
在不同的地区,中国人有着不同的饮茶风习。北京茶人注重民俗风味和文化格调,他们在茶室中不但摆设茶品茶点,还增加曲艺、戏剧和综艺的表演;在一些茶事中,还有人引入了禅茶模式,利用佛光禅韵来烘托饮茶情调,给人以度身世外、净化心灵的感觉。北京茶馆业主喜欢营造静心品茗的气氛。上海在饮茶风格方面更显 “精致”,不但对茶叶本身相当挑剔,而且讲究茶舍茶具,海派饮茶“精致”融入到茶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之中,就像上海女孩一样秀美。广东人所说的饮茶还包括吃点心和聊天的意思,他们理解的“茶”,其范围要比外省为广。由于经商成风,人们喜欢到茶楼谈生意,茶楼便成了生意圈中的一个联络点和接待处,一般说来,广东大茶楼都修得很气派,要想在广东加大茶文化的力度,恐怕还要讲究一点排场。然而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看,任何地区的茶文化都是和谐的、文明的。
中国茶文化的和谐氛围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中国儒家文化熏陶下才培养得如此和谐。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国社会上进行了千年滋育,而且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上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无论从哪一个切入点进入中国文化,都离不开孔子思想的感染。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实际上,中国茶始终感悟着孔子思想的的精髓,只要我们穿透茶生活的时空隧道,就一定会发现,饮茶本身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无数细胞,孔子倡导的“仁”的博爱准则和“礼”的行为规范,与饮茶活动中所体现的感情交流与礼节文明是那样天人合一,以至于所有饮茶的中国人都能无形地感受到一种文化的陶熏。孔子之“道”已经穿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位。因此,我们倡议,用“孔子茶道”来充实中国茶文化,强调茶之有“道”为孔子之“道”,我们于此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冠名权,更是一种思想理念的张扬。就算孔子当时未饮茶,中国茶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也从未脱离过先哲定义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茶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感情与先哲智慧,同时也让孔子思想在另一个领域内获得释放。在茶文化方面多宣扬孔子,应该是一个主渠道,同时也加强文明修养的一个好方法。
总之,茶对于人民生活的保健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人的个性修养是行之有效的。在和谐的环境里,茶自然会成为文明的调合剂。
[声明] 易茶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参考信息。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