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茶产业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之一。省委十届二次全会要求,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强化保护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是摆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铜仁地委、地区行署在深入分析铜仁地区茶产业资源情况及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认真谋划,决定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必要性

  铜仁地区是农业大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茶叶资源消耗少,增收作用明显,是关联度强、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茶产业,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以使广大农民迅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之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首先,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其次,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三,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保持水土,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区120多万亩宜茶耕地上普遍种植,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变荒山为绿洲。

  二、发展生态茶产业的良好条件

  铜仁地区是世界茶树的主要源产地之一,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历史悠久,资源优势突出。从地理条件看,全区地貌多为低山丘陵,有宜茶土地120多万亩,适宜茶叶规模种植;从气候条件看,全区年均气温13.6—17.5度,相对湿度78—85%,年降雨量1100—1400毫米,日照时数1067—1497小时,为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有利于生产优质茶叶;从土壤条件看,全区以红壤、黄壤、黄沙壤为主,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适宜于茶树生长;此外,铜仁地区生态环境良好,基本没有污染,好山好水,得天独厚。上世纪80年代以来,铜仁地区创建了“梵净翠峰”、“泉都碧龙”等一批名茶品牌,多次在全国性的名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外商正是看中了铜仁茶叶的优良品质和优越环境,纷纷到铜仁投资茶园、收购茶叶,贴牌转卖。

  铜仁地区具有发展生态茶产业的良好机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茶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福建及广东等东部地区,但随着生态、气候的诸多变化,以及现代工业化的挤压,导致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东部不少地区已不再适宜发展茶叶。现在,东部的企业开始把发展茶业的出路转向西部。2007年4月11日,贵州金黔在线网站报道,由于贵州茶的品质不错,近年来,大量外地客商涌入贵州“淘金”。铜仁地区就迎来了21家来自浙江、山东、湖南、江苏和重庆等地的省外客商,投资5100万元承包3.17万亩茶园经营,占全区茶园35.7%。

  三、切实解决发展生态茶产业所面临的资金困难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省委、省政府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提出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实现年产值20亿元的目标。并且把铜仁地区作为全省四个重点支持的地区,每年都会安排大量的资金支持。茶叶产业支持资金渠道不少,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发改、科技等部门都可以争取,关键在于搞好项目规划。二是地、县要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去年地级财政安排260万元用于苗圃基地建设和新品种引进的补贴。从2008年起,地区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资金1000万元,作为生态茶产业建设专项资金。各县(市、特区)要本着以县为主,地区补贴的原则,制定茶产业资金扶持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三是要紧紧依靠市场,拓宽投入渠道。当前,东部茶业向西部转移不可逆转,正是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要开动脑筋,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开发茶产业,解决资金、市场、品牌问题。

  四、突出“四个重点”,抓好“六个结合”,推进生态茶产业建设

  铜仁地区发展生态茶产业大体上可分三步推进:第一步,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是打基础时期。要新增20万亩无公害无性系良种茶园,全区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年产值9亿元以上,茶叶综合收入12亿元以上。第二步,再用五年时间,全面推进茶产业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全区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实现年产值18亿元以上,茶叶综合收入23亿元以上。第三步,到2020年,全区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100%,使铜仁地区成为国内绿茶,特别是名优茶和珠茶等原料、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及珠茶出口中心,建成全国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基地。围绕这个目标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抓好茶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前提和基础。全区要围绕梵净山、佛顶山和乌江,规划三个生态茶产业带,即以印江、江口、松桃、玉屏、铜仁、万山等县为主的梵净山生态茶叶产业带,以沿河、德江、思南等县为主的乌江流域富硒茶产业带,以石阡县为主的佛顶山名优绿茶产业带。围绕三大产业带,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制定全区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具体实施计划。在规划布局基础上,一要做好茶园面积发展规划。重点向生产条件较好的乡(镇)村集中,规划一批万亩乡镇、千亩村,培育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示范基地和专业大户。二要做好茶叶品种规划。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原则,根据自然条件和茶叶资源,推广优质茶树品种。三要做好茶叶加工基地规划。既要充分利用现有茶叶加工基地,又要在相对集中的茶园附近,新建茶叶粗加工基地。四要做好茶叶市场建设规划。规划建设茶叶专业市场,打造茶叶贸易中心平台,及时收集和发布茶叶供求信息,建立和完善以茶叶批发市场为主,专卖店、专卖柜等为辅的营销网络。

  抓好基地建设,着力扩大茶园规模。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就没有市场发言权。抓规模,重点要抓基地建设。地委、行署明确提出到“十一五”期末全区茶园总面积达到30万亩,2008年要新建2500亩苗圃、10万亩茶园。各县要按照这个目标要求,抓好良种茶园的规模基地建立。把任务落实到乡镇,落实到村组。有种茶任务的乡镇要实行干部包村工作责任制,将任务面积按照规划区域落实到责任人,落实到地块,直至栽足种好为止。在茶园建设上,要严格按照无公害茶、有机茶基地建设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在发展模式上,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示范、企业带动、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外商和本地龙头企业、能人,承包、租赁现有茶园和参与新垦茶园建设;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宜茶非耕地向企业和种茶能手集中,发展规模茶园。在茶园的管护上,要坚持建管并重,提高已建茶园效益,带动新茶园建设。要解决好投产前土地的产出率,指导农民科学套种辣椒、花生等农作物,实现以短养长,降低茶农风险,确保栽得下、稳得住、有效益、能发展。

  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是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东茶西移”的机遇,引进一批实力强、技术新、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我区发展茶产业,解决基地、加工、投入、技术、市场等问题,提升产业化水平。二是对现有的茶叶生产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进行重点扶持,鼓励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技术改造,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支持茶叶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通过预付定金、赊销茶苗、肥料等方式,配套建设茶叶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四是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和营销大户等成立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中介组织,形成企业、协会、茶农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走“企业带协会,协会联农户”的发展模式,维护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

  抓好茶叶品牌的培育。品牌是商品竞争力的核心。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应,是加快全区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铜仁地区名优茶产品在省内外消费市场很受欢迎,印江的高档茶每斤已经卖到一千元以上,还供不应求。铜仁地区茶叶品牌虽然较多,获奖的也不少,但真正在国内知名的品牌都没有。所以,一定要创出自己的名牌。实施品牌战略,要注意抓好“三个统一”:即统一宣传和广告策划,统一质量标准和工艺流程,统一质量检验。对外主打“梵净山”品牌,唱响品牌蕴涵的生态文化和佛教文化,并与梵净山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树立绿色、安全、环保、健康的品牌理念。抓好品牌的总体策划,具体包括品牌形象、广告宣传、市场开发、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策划。要高度重视茶叶质量。质量是茶叶品牌的基础和核心保障,发展生态茶产业,宁可开始难度大一点,第一步就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把好质量关,力争发展一块成功一块,发展一亩成功一亩。要参照国际通用的有机茶及国家核准的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加快研究制定从生产源头到加工、包装、销售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体系,指导标准化生产。要加快无公害食品的认证工作,对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化肥要加强监管,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

  与此同时,发展生态茶产业,还要把茶业发展与其他工作统筹考虑,抓好六个结合。一是把生态茶产业建设与“旅游活区”战略结合起来。按照“抓基地、树品牌、创市场、拓旅游”的思路,结合旅游景点布局,建设一批旅游观光茶园,积极开展生态茶园观光品茗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要组织生产适应不同层次游客喜爱的茶旅游产品,以此达到茶业、旅游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逐步培育、引导、推介“梵净山”茶系列品牌;二是把生态茶产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新农村建设打好茶产业发展基础,通过茶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把生态茶产业建设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结合起来,走“猪、沼、茶”发展模式,达到双促进、共发展的目的;四是把生态茶产业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在条件适宜的贫困村和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地方,可以采取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实施“整村推进”和产业扶贫,通过扶贫资金补贴支持贫困农民建立茶园,通过茶叶带动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达到稳定脱贫的扶贫目的;五是把生态茶产业建设与荒山造林结合起来。在宜茶地区,荒山造林任务在哪里,新垦茶园就建设在哪里,既达到造林目的,又部分解决了新建茶园的投入问题,既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这对人多地少的我区农村来说十分重要。六是要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与库区后扶结合起来,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实施库区后扶、促进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为库区群众提供茶苗、进行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库区群众发展茶叶生产,形成库区群众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
更多关于生态 茶叶 茶产业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