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茶香:茶马古道重走【图组】
添加时间:2007-08-22
出自:瘦马
浏览:7068次
茶马古道旁的玉龙雪山
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orld Monuments Fund,简称WMF)成立于1965年,是一家私营的、非赢利性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纽约,以支持保护世界各地的艺术、文化遗产为宗旨。1995年, WMF发起了全球性的建筑文化观察项目,号召人们关注世界各地受到威胁的各类建筑文化遗产,并每两年评选认定一次100处濒危建筑文化遗产目录。WMF 2002年目录上包括了中国的四个建筑文化遗产,时间从公元650年至1920年,包括中国长城、陕西省大秦宝塔和修道院、上海欧黑尔·雪切尔犹太教堂和云南省剑川的沙溪(寺登)街区域。2001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在纽约公布了剑川沙溪寺登街区域正式被入选2001年101个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目录。
沙溪寺登街区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沙溪作为“茶马古道”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何以留下这完好的集市,何以受到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的关注,记者专程进行了寻访。
通向西藏和南亚的要冲
沙溪镇位于剑川县南部,是茶马古道要冲,境内居住着白、汉、彝、傈僳、纳西等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里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国家级文物石宝山古代石刻群和鳌峰山古墓群,出土有春秋战国的青铜器658件。
踏上寺登街,映入眼帘的是清代的民居和木板铺子,街角一位拉二胡的老者不经意间拨弄的竟是《浪淘沙》的曲调……让人恍惚间觉得仿佛又回到了历史的长河。
拉二胡的老人叫张祖全,是沙溪钟山古乐队的成员,没事便到寺登街上练琴,当古乐队的18位老人全部到齐时,寺登街上空便会缭绕着神秘的白族洞经乐曲。我们打听茶马古道的路径,老人随手指着一条向北的小巷,说:“从这出去,过鸣涧哨,经丽江中甸,就可到达西藏了。”转身又一指西面的鳌峰山,说:“从那过去,经马平关,到南州市(今兰坪县),便可辐射滇西北地区,到达南亚和西亚了。”老人随便这么一比划,竟圈点进了半个亚洲,不丹、锡金、印度那些遥远各国度一下子仿佛近在咫尺,我们有些诧异,不由去看那条坑坑洼洼的掩盖在民房间小巷,想从那斑驳的石板上找出一些明证。
据介绍,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由于洱海泽国的水阻,澜沧江、怒江高山峡谷的险恶,这里一度成为北进川藏、南入中原以及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友好往来的贸易集散地。赶马的汉子从西藏运来皮毛和药材,在这里交换成藏区紧缺物品食盐和茶叶,有的还到大理等地做生意。
由于沙溪拥有乔后、弥沙两大盐井,又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所以这里市场繁荣、客商云集,寺登街当时就是热闹的集市。南来北往的藏、汉、纳西族商人的马帮都在这里歇脚,有的则交换各自带来的货物。据当地的老人回忆,这条街道,每天人声沸腾,骡马嘶鸣,可热闹着哩!
岁月流转,公路直通拉萨,波音飞机盘旋上空,强大的现代化物流取代了传统的人背马驼,如今的寺登街,只有保存完好的白族民居商铺、旅馆和石头铺就的青石路面,才会让人联想起叮叮当当的马铃声和各地客商的吵闹声。
仅存的明代白族佛教寺院
兴教寺作为寺登街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以气势雄伟、古雅大方而闻名,是我国仅存的明代阿叱力佛教寺院。
张祖全老人告诉我们,兴教寺始建于明永乐13年(公元1415年)。
进入寺庙,只见一株两人合抱的古玉兰蜿蜒遒劲,横卧院中,密实肥厚的绿叶遮住了半个院子,让人顿生肃穆神秘之感。迎面而来的是二殿,也称天王殿,属中原传统寺院式建筑,悬山式的五脊顶,多梁多柱,结构紧凑严谨,共有46根柱子13架梁,在全国罕见,历经500多年的风霜依然稳固结实,风采不减当年。
进入后院,也是同样的古玉兰,只是大殿右侧多了一株香槐。听老人说,这些玉兰和槐树与寺庙同龄,每到春夏之交,院里就弥漫着槐花和玉兰的香气,即使没有香客,也俨然佛家胜地了。
大殿与二殿截然不同,殿堂内没有一根柱子,四周回廊是藏传佛教的转经式建筑,墙壁内外绘有精美的壁画,靠近地面的部分已破坏殆尽,靠近门楣的还存有六、七幅,门楣上方的《南无降魔释迦如来会图》基本保持完好,图中如来、侍者、四大天王表情神态栩栩如生,左侧的《太子游园图》重彩描绘,反映了南诏时期的宫廷生活。据说,这些绚丽多彩的壁画都是由沙溪甸头禾村的白族民间艺人张宝刻画的。
尽管兴教寺的建筑精美绝伦,但令人遗憾的是殿堂里却没有一尊佛像,也没有和尚香客。如今甚至失去了寺庙的功能,成了沙溪乡的老年活动中心。
是谁修建的寺庙,为什么不雕塑菩萨?为什么取名兴教寺?张宝是谁,为什么画这些壁画?我们一个劲儿地追问张祖全老人,老人和蔼地笑道:“这些我也答不上来,不着急,等你们看完了魁星阁戏台,一起去问一位专家。”
带着疑问,我们走出了兴教寺。
山乡古戏台“魁星阁戏台”
兴教寺门前是一个约两块篮球场大小的晒场,晒场全部用青石条铺就,据说这就是当年的古集市,魁星阁戏台就隔着集市与寺庙相呼应,同为四登街的核心建筑,两者建在同一根中轴线上,据说这样神仙们坐在家里便可以看大戏。
古戏台建于清嘉庆年间,光绪6年(1880年)又重修了一次。戏台为三层,同时融合了魁星阁戏台的功能,在滇西较少见。建筑底层是商铺,中层是戏台,有前台和后台,有演员化妆更衣的地方。前台两边加盖檐厦,可安置伴奏的乐队,同时还增添了整座戏台重叠壮观的景致。三层为魁星阁,供着魁星老爷。整座戏台飞角高挑,层层叠起,酷似展翅欲飞的五凤楼。遥想当年商旅云集时,台上锣鼓喧天,台下边做买卖边看戏,这是一幅何等热闹的百姓安乐图,神仙看到此景,恐怕也都跑出寺院做凡人了吧。
登上魁星阁,魁星老爷依然端坐正中,两旁是供奉的红布,“文光普照”、“有愿皆从”等等,落款都写上的自己的名字。老人说,这些都是当地学子考前求魁星老爷庇护时留下的,这个习惯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推开魁星阁的窗户,飘逸如带的黑氵惠江就在眼前,江两岸杨柳依依,随风拂水,一座石拱桥长虹般跨过江岸,紧邻寺登街不过百米。
“那就是玉津桥,从南诏国来的商旅在江边洗尽了一路风尘后,踏过那座石桥就可到达寺登街集市了,而西藏的皮毛和药材也是通过那座石桥到达中原的。”老人说。远远观望,玉津桥的石栏杆像马鬃一样排列着,有的已残缺,谁知道这“茶马古道”漫漫长路上,有多少座这样的石桥呢?
专家释秘
菩萨自然不会逃出寺院,我们心中的疑问越攒越多,谢别了张祖全老人后,便按他的指点,直奔南诏史专家杨延福家。杨延福是沙溪江尾村人,退休前是大理师专的研究员,从事南诏史和地方考古学的研究,今年已近80高龄,但仍然致力于考究沙溪的历史。在剑川县城我们就听说杨老先生博识强记,曾阅读过数以万计的书。
杨老先生果然没令我们失望,向我们讲述了寺登街的历史。
明朝以前沙溪没有寺登街,那里叫做南塘,莫英将军到云南驻守后,沙溪便逐渐热闹起来,形成一个集市。当时佛教盛行,鹤庆的土知府高兴看中了沙溪商贾云集、人杰地灵,于是集资修建寺庙。寺名与中原一寺重名,取大兴佛教之意,南塘也由此改名为寺登街。
由于工程浩大,寺庙并没有完工,大殿的五方佛只有四尊贴了金身,一尊还是银身,二殿的四大天王也没有雕塑。即使如此,寺庙的精美还是让人赞不绝口。明代状元杨慎和大理名士李元阳都到过这里并提诗留念。《新纂云南通志》中记载:“兴教寺,城南60里沙溪街,即杨升庵、李元阳咏海棠处,明永乐13年建,殿宇巍峨,佛像佛龛,工作尤精。”杨老先生小时候曾见过佛像,文革初期才被捣毁。
明朝时有钱人家为了“修福分”,便会出钱请画师在寺院墙壁上绘制壁画,并落上姓名,类似于今天的捐功德,兴教寺的壁画就是这么来的。
“在《南无降魔释迦如来会图》的边框左上角就写有‘信士杨护妻杨氏文殊金男杨永杨平’的字样,”杨先生说:“30年前,我曾看到壁画上‘剑川沙腿乡甸头禾村画匠张宝’的落款,后来被破坏了。现在已认定寺内壁画为张宝所作,是佛教壁画中的上品,其中一幅还反映了南诏的宫廷生活,除了壁画本身具备的艺术价值外,对于研究南诏史和佛教文化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同一时期的墓碑也有许多出自张宝之手,雕刻得十分精美,初步推测寺中佛像也是张宝所塑。”
我们追问张宝的生平,杨老先生为难的一笑:“我查阅了许多书籍和墓碑文,都没有张宝的记载,追问张氏后人也没有结果,张宝的身世至今仍然是个谜。时间是一位奇妙的大师,洗刷了凡人的痕迹,只留下不朽的作品。就像窗外的那条马帮踏出来的茶马古道,有谁知道千年以前谁在上面走过呢?”
杨老先生禅语般的作结难以令我们满意,抬头看见先生墙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书法横幅,豁然开朗:曾在茶马古道上显赫一时的寺登街如今也尘埃落定,划入了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让今人来凭吊,这是不朽的作品,也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
[声明] 易茶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参考信息。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