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从古董炒作回归消费

       借助于“可以喝的古董”概念,再辅以降压减肥等种种养生保健的神奇功效,云南的传统名茶普洱茶一度遭到游资非理性的疯狂炒作,部分投机品种翻着跟头涨价,最终在今年上半年价格冲顶后惨遭腰斩。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之后,寄托着当地数百万茶农希望的普洱茶,还会迎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明天吗?日前,应云南省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之邀,本报记者与全国30多家主流媒体的记者组成的“走进云南普洱茶主产区”采风团,走访了临沧市、西双版纳州、普洱市的部分茶山和茶叶生产、流通企业,近距离接触了普洱茶从采摘、加工、储藏到销售等各个环节,所见所闻让人欣慰。

       ■普洱茶的价值在“喝”而非“捂”

       “普洱茶首先是一种饮品,首要价值是由消费者喝掉,一味地囤积等待升值甚至投机炒作就走进了误区。所以,我们需要更积极地引导消费,只有消费群体逐渐稳固扩大,普洱茶产业才能健康发展。”从起点临沧凤庆县的滇红集团一路走过西双版纳而至普洱,记者沿途多次听到企业的负责人和各级政府的茶业办公室、茶业协会的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普洱茶是以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澜沧江两岸的大叶种茶为原料,经过独特的制作工艺而制成,以是否经过渥堆发酵工艺分为生茶和熟茶。一般来说,如果藏之得法,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但这并不是说普洱茶就应该无限期存放。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储藏环境通风、干燥、避光、无异味是最起码的,加上各种讲究,普通消费者不一定能做到位,究竟存放多久口感最佳也没有确切标准。如果一味追求长期存放,就偏离了其实现被饮用的商品属性,注定会让普洱茶走进死胡同。至于保健作用,并不是普洱茶所独有,不等于经过长期存放的普洱茶养生保健价值更高,至少这一点还有待于科学认证。因此,一度成为普洱茶代名词的“可以喝的古董”,其实只是一个宣传概念。

       ■埋头提升质量和品牌

       云南种植、加工、饮用茶叶的历史已有上千年,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和天然基因库,拥有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栽培型古茶园数以百万亩计,去年茶叶综合产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今年虽然受到风波冲击,增长势头依然。当地政府正在下大力气培育这个产业,2005年,全省茶叶生产企业开始QS认证;2006年,出台了普洱茶综合标准,并注册了普洱茶地理标志。今年,当地政府加强市场规范和整顿,力争在3到5年时间打造出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

       在走访到的各家企业,记者欣喜地看到,虽然生产流程各有独到之处,各家企业却是争先恐后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

       在采访和座谈中大家也认识到,与云烟、云药、云花相比,云茶还是个“小妹妹”。尤其是随着前期普洱茶的热炒,普洱茶生产厂家迅速从几百家激增到几千家,市场上鱼龙混杂,以及价格在流通环节暴涨等因素,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抑制了消费市场的培育和消费群体的扩大。因此,这次普洱茶风波恰巧是一次洗牌的机会,如果当地能够趁势抓规模出精品,及早培育出几家国内外知名的大型普洱茶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普洱茶产业才真的有希望了。

       ■独具魅力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民族文化,多民族围绕普洱茶形成了众多精彩的茶文化,各种有关普洱茶的传说、典故、诗歌、文艺、绘画、礼仪、习俗及现代的茶道、茶艺等,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也有精神上的享受。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普洱茶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已列入当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在西双版纳,采风团一行冒雨来到勐海县云雾缭绕的南糯山,参观古茶园和树龄达800年的茶树王,感受到浓郁的哈尼族原生态的民族茶文化。在正在建设中的西双版纳阳光茶文化科技园,记者观赏了精彩的傣族竹筒香茶、基诺族生吃茶的茶艺表演。在普洱市龙生绿色产业集团演艺大厅,记者有幸聆听了当地民间老艺人抢救性挖掘、改编、整理出的《普洱茶乐》,欣赏了拉祜族锅盖烤茶等表演。这些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正与当地开辟的精品普洱茶文化旅游线路一起,托起了普洱茶厚重丰满的形象,也承载着当地数百万茶农的未来和希望。

       这一行确实让记者感觉到,阴霾尚未散尽的普洱茶炒作风波,只不过是普洱茶发展道路上的一段小插曲,“倒春寒”过后,更广阔的市场正在不远处迎接着普洱茶。

更多关于回归 新闻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