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领军黔茶向未来

全国闻名的红色遵义,是世界上少有的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地区,适于出产高品质茶叶。抗日战争时期,湄潭境内诞生了近现代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为后来的贵州以及中国的茶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大量茶叶当时经过“骆峰航线”和“二十四道弯”运到国外,换回枪支弹药抵御外侮,成为抗战胜利的功臣。

前瞻决策:一根茶桠拨动产业魔方

 

步入21世纪,遵义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但是仍不够理想,一些地方调整产业结构,效果不显,农民贫困依旧。因而,一些干部常将结构调整,视为令人头痛的魔方。

 

这一现象,引起了时任市委书记傅传耀的高度重视。他深入乡村调研,一片绿叶擦亮了他的眼睛:茶在湄潭、凤冈、道真等东部6县,虽然地下缺乏矿产,地上工业短腿,但是什么地方有茶,什么地方就有小康。湄潭县核桃坝村群众在原村党支书何殿伦率领下,种茶1500亩,户户种茶家家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原来严重贫困的凤冈县田坝村,自上世纪80年代种茶后,村民普遍脱贫致富,有的一亩茶园仅卖茶青就获纯收入上万元。调研还发现,茶产业是一个贯通一二三产业的好链条,对于拉动工业和服务业,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多赢作用,是遵义农村尤其东部6县最大的比较优势。

 

遵义市领导层决定:大力发展茶产业,力争5年发展茶园面积100万亩。依据是:船大抗风险,要有种植规模才有加工原料,有批量才有市场价格发言权。

 

在取土化验基础上,遵义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湄潭、凤冈、余庆、正安、道真、务川、遵义、红花岗等8县区的55个镇(乡),列为茶乡产业规划区,并建立四大产业带。其中湄潭县永兴镇等9个乡镇为核心乡镇,各种茶园要达3.5至5万亩;凤冈县土溪镇等46个乡镇,各种1至2万亩。此外,凡有宜茶条件的乡镇也要发掘优势生产茶叶。还明确了“抓基地,树品牌,创市场,拓旅游”的四步走思路。

 

市与乡县、乡镇均建立了茶业领导小组,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专门的联席会议制度。

 2007年3月,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茶产业的决定出台后,更是给遵义全市上下增添了信心和底气。一场气势如虹、斩关夺隘办茶业的战役,轰然打响。

           

创新举措:三个机制支撑“五化建设”

 

过去没有一棵茶树的正安县乐俭乡,自2007年秋以来,千军万马涌上山,挥锄栽下一棵棵“正安白茶”,现已发展茶园13700亩,提前实现了“户均5亩,人均1亩”的目标。已投产茶园的茶叶,氨基酸含量高达9.1%,比国内其它茶区的最高水平还高2.7个百分点,令国内专家大为称奇,市场供不应求。这是该市创新“三个机制”的结果。

为超常规地强势推进茶产业发展,遵义市坚持机制创新。一是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每年市级财政拨出1000万元,7个产茶县各投入500万至1000万元,同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达3亿多元,按照“农户自愿,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的原则,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扶持,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近3年来,共吸引了12亿多元投入到茶产业,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该市坚守富民为先,将补助资金主要投给茶农,既调动了千家万户种茶积极性,又有利于茶业可持续发展和体现社会公正。

 

二是营建激励机制,壮大龙头企业。市县两级将发展茶产业纳入农村工作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成绩突出者给以重奖。各乡镇也结合实际,制定了激励考核制度以调动乡村两级干部积极性。按照“扶优、扶强”原则,该市扶持和培育了一批起点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并引导其采取“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等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与茶农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体。仅2008年,市县两级就拨出1200多万元,奖励茶产业有功之臣。

 

三是建立严格的检查督促机制,多级领导在身先士卒率领群众办茶的同时,尤其重视科学种植环节的督促,发现问题严肃处理,增强了广大干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大机制的建立,有效推进了全市茶产业的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要确保茶叶从田间到茶杯全过程的有机品质”,已成了遵义茶区广大干部、茶农和茶企的共识和行动。为从源头上抓起,每天,市县茶业、农业等部门1000多名科技人员,手持速测仪到田间和茶青市场,检测农残是否超标,发现问题立马杜绝其进入交易环节,并帮助茶农认真整改。各规模茶业也普遍购置了色谱仪,对入厂原料和出厂产品进行全方位检测。同时,该市又与浙大、贵大、西农、安农等院校积极合作,在良种繁育、配方施肥、高产栽培、精深加工、贮茂保质方面科技攻关,同时加强对茶农的培训。从而确保了茶叶产品的有机品质和质量安全。

产业升级:两个新产品问世的背景

 

年近六旬的凤冈县田坝村农民孙德礼,1992年开始种茶1000亩,并办起家庭作坊,又瞅着市场空当跑销售。到2008年,他的仙人岭茶叶公司,已发展成既产名优茶又产大众茶,既有5000亩核心基地又有2个现代化加工厂,年产值数千万元的骨干企业。与孙德礼同村的陈世友,1980年开始种茶5亩起家,不断扩展原始资本积累,2000年又由家庭加工作坊,发展成有现代加工设备和较完备营销网络的企业,他创办的浪竹茶叶公司2008年创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

 

在政府引导扶持,市场摔打锻炼下,遵义一大批农民完成了茶农——家庭加工作坊主——企业家的演变。近三年多来,这些企业又不断依靠科技延伸产业链,进行产业升级。湄潭县发挥全省茶产业旗舰的作用,率先进行精、深加工探索,以逐步完善茶青交易市场网络为“魔杖”,引导部分农民主动退出加工环节,专门从事茶园的种、管、采,获得了更好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则主动退出办茶园基地的环节,专门从事精深加工和销售。通过茶产业的分工,向产业升级过渡。在湄潭境内的“遵义市绿色食品工业园”里,已入驻了资产分别达4000万元以上的规模茶企7家,全县形成了既有名优茶、大众茶、绿茶、红茶、花茶生产,又有茶多酚、茶叶籽油深加工的格局,形成在本土内既有“中国西部茶城”大型批发市场,又在省内外设有专卖店的销售网络。陆圣康源公司去年底与江南大学合作,运用国内先进科技和设备,成功研制出“茶多酚”深加工系列产品,成为市场新宠。该产品原料涵盖了茶树的嫩芽、夏秋茶乃至残枝老叶,为我省每年老园改造时剪除的60000多吨枝叶,找到了变废为宝的出路。南方嘉木公司特别研制出“茶叶籽油”新产品,有利于实现茶树一身都是宝,营建茶产业循环经济体系。该油料不仅是极品食用油,而且可以提炼生物柴油,应对世界目前严重的能源危机而具有广阔前景,又为茶叶一旦出现低水平过剩,预留出缓冲区和安全带。这一新产品已被评为国家级特别奖。

品牌营造:立足国际视野的大手笔

  

今年6月18日,遵义市内的天泰茶叶公司年产5000吨珠茶生产线建成投产。该公司产品,主要是通过上海出口非洲和欧洲,市场相当广阔。

 

遵义市跳出茶业抓茶业,跳出遵义看世界,立足于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抓紧茶叶品牌营造,提升遵义茶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经过多方争取和省有关部门支持,凤冈县于今年4月邀请国内50多名专家和10省市茶协负责人,到凤冈召开了“中国绿茶专家论坛”,成立泛珠三角10省市茶产业合作框架组织,并通过了《凤冈宣言》。专家们对贵州这么个偏僻小县能成功运筹这样高端的会议惊叹不已,对凤冈、遵义和贵州绿茶的品质刮目相看,纷纷主动向国外的朋友推荐贵州绿茶。

 

近3年来,该市每年都要组织10多批茶企、茶商主动出击,到京、沪、穗、筑、渝、蓉等大城市参加重大茶事活动,宣传推介茶叶品牌。今年前7个月,市、县两级政府就出资2000多万元,在贵遵等4条高速公路及其它公路干线上,竖立广告牌宣传遵义茶叶。该市从去年开始多方运筹,得到省政府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支持,将于今年7月28日在遵义举办“2009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此举对提升遵义茶、贵州茶的名气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在此前的“贵州十大名茶”评比中,该市共有4只茶叶在全省49只茶叶的角逐中胜出。与此同时,该市还积极探索茶叶品牌资源的整合,整合后仅湄潭县能够规范化生产“湄潭翠芽”的加工企业,就由3家增至12家,专卖店由5家增至300多家。

突破“盆景效应”遵义绿茶“红”起来

 

7月16日,曾在湄潭茶乡工作近10年的市委副巡视员黄天俊,向记者谈起遵义市近3年茶业发展,一口气数出了六大变化:以基地建设为重点,生态茶园规模建设有了新突破;以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市场开拓有了新突破;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产品质量和安全有了新突破;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体制机制有了新突破;以多元化投入为重点,投融资渠道有了新突破。

 

遵义市副市长陈梓泽告诉记者,遵义市委书记慕德贵、市长王晓光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多次作出指示并深入调研,解决问题。陈梓泽还给出这样一组数据:1949年至2006年间,全市仅有茶园34万亩,而在2007年至今的近3年里,全市就发展茶园45万亩,3年超过几十年,茶叶产业正在由“盆景效应”演变为“茶海效应”,全市已涌现基本集中连片的“万亩茶海”近10个,完全可以在2010年如期实现“5年打造百万亩茶海”的目标;全市已涌出上千家规模茶叶企业,年产值逾10亿元,综合收入近30多亿元,惠及茶农80多万人;由于强化茶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油路,90%的村通了油路和水泥路,促进了茶产业与旅游发展互动共生共荣,全市茶区2008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0多万人,比上年增60%;全市茶叶产品已有90多只在国内国际评比中获金奖,占每次评比活动的1/3;城乡居民储蓄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每年都呈两位数增长;遵义正在被国内外茶业巨鳄所看好,仅今年就接待了要求入黔投资办茶的福建八马集团等近10家大型企业。全市茶区实现了“既是青山绿水又是金山银山”的初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遵义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贵州各产茶新区提供了新鲜经验,引领了全省茶产业发展,目前全省已涌现45个产茶重点县,各县市你追我赶地做基地、做品牌、做市场,茶园规模推进又好又快,近两年便新植茶园104万亩,超过以往几十年之总和,茶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拓展到欧美、非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

 

起风了,阵阵茶浪从天际奔腾而来,又从眼前波翻涛滚地向山外澎湃而去,与漂亮而宁静的黔北民居融合在一起,与无数茶农幸福的笑脸融合在一起。

 

这是盛夏的遵义。这是四季的遵义。这是永远的遵义。

来源:西部开发报-茶周刊 
更多关于 贵州:领军黔茶向未来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