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欲借奥运东风火一把

      有奥运营销的案例说,日本借助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把日本食品寿司推向了世界。而韩国借助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又把韩国的泡菜销售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直到今天,韩国的泡菜每年都有4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那么作为国饮的茶叶何不借着北京奥运会走向世界?

中国茶文化与奥运精神的和谐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被世界认同,关键在于奥林匹克运动体现了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共性———公平竞争精神。而中国茶代表的是人类文化的另外一种共性———和平精神。竞争与和平是人类文化共性中对应的两个因素。他们在奥运会上都能得到完美的体现。所以说,中国茶是奥运期间礼品的极佳选择。

      奥林匹克精神追求的团结、友好,与中国茶道精神所倡导的“和、敬”异曲同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的三大主题,而绿色、人文也是中国茶最鲜明的特点。其中,人文奥运是三大主题的核心和灵魂。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代表的中国茶文化,其核心概念是“健康?愉悦?和谐”,与奥林匹克精神追求的团结、友好异曲同工。还有,奥林匹克标志中的白底,加上黄、绿、蓝、红、黑五种颜色组成的五环,恰好与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白茶、黄茶、绿茶、青茶、红茶、黑茶的颜色相似。这些都可以说明奥林匹克与中国茶文化的密切关系。

      能否把握奥运机遇,培育出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茶业品牌,使质优类全的中国茶与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再此风靡全球,历史将这个使命赋予了当代茶界同仁。

中国茶:奥运面前不必尴尬

      茶企规模小,实力有限,想挤入顶级赞助行列显然是不切实际,那么成为独家供应商和供应商的可能性多大呢?

      如果茶企的实力不强就可以考虑最低级别的赞助商,即成为供应商,独家供应商的基准价位是4100万人民币,供应商的基准价位是1600万人民币,这些费用可以由实物、资金或服务抵,并且这个价格不可能降低,设置门槛就是要选择出各行业有实力的企业。另外,供应商提供的商品首先必须是举办奥运会需要的,还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以向国际奥组委提出申请,取得允许之后才能招纳供应商。

      奥运供应商具有排他性,而可口可乐公司已经是国际奥组委的全球合作伙伴,其公司的产品涵盖了茶饮料、碳酸饮料、水果饮料等种类,茶叶也包括在其中,所以中国的茶企被挡在了供应商大门之外。是否意味着中华茶与奥运错失良缘?

      中国社科院茶产业研究中心秘书长陆尧提出“无资格巧干”思路,让茶界同仁在失望中看到了希望。陆秘书长说:“如果赞助商的途径被封死了,我们的茶企还是可以有所作为,这个就需要企业别出心裁,花最少的钱争取最好的品牌推广效果。”

      北京老舍茶馆先后创新性的推出了五环茶旗、五环茶艺,面向消费者传播奥运精神,体现奥运与中国茶的互动,在茶界内外广受好评。中国社科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陆尧表示,目前正在向奥组委推荐茶产业精英担任奥运火炬传递手和护跑手,还建议,火炬在北京老舍茶馆门前交接;或是火炬传递时,在马连道绕一下。这些都会对中国茶产业产生很大的鼓舞作用。

      茶文化活动广场也是一种很好的展示方式。在奥运会前,北京大概要办30到50个文化活动广场。这方面,可以由茶业协会或研究机构牵头,与著名茶叶企业合作,承担多个茶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任务。同时,观光茶园是新兴的好项目。奥运期间,不但能让世人看到我国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还能带动茶叶旅游的发展。

      除此之外,茶产业还能通过迎奥运茶艺会演、奥运冠军茶话会、茶妹找福娃系列活动、奥运冠军形象代言等多种形式来展示中国的茶文化,很好地与奥运对接,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中国茶“非”奥运营销的几点建议

政府:把握奥运机遇,在当地名茶推介

      据统计,全国共有产茶县(市)1000多个,计划列入农业部茶叶优势产业布局规划的产茶大县就有117个。政府加大茶产业支持力度,组织大型茶事推广活动,能够极大的加快当地茶产业的发展。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得京城者得天下”,被首都消费者认可的茶,必将被全国更多的消费者认可。2005年,在全国引起轰动的“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活动,在北京拉开了云南普洱茶火爆的序幕;2006年,武夷山市政府组织的“浪漫武夷,风雅茶韵”大红袍进京,也给首都人民展示了大红袍的传奇茶韵。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500多天,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向北京。这期间产茶县政府如果能够围绕奥运,在北京策划当地茶的推广活动,借用最佳的“天时、地利、人和”,必将获得极大营销上的成功,同时也是政府身体力行支持“绿色奥运、人文奥运”,解决茶区三农问题的上策。

茶协会:积极组织奥运茶事,弘扬中国茶文化

      每个产茶县(市)都有自己的茶叶协会,还有大量爱茶者社团。在北京,有影响力的茶叶协会(社团)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茶人联谊会、社科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奥茶委、北京市茶叶协会等,另外,北京20多所高校中有与茶相关的社团。茶是一种文化产品,茶协会、社团是开发茶产业文化价值的主要力量,中国茶文化的复兴,茶协会、社团承担了比政府、企业更重要的责任。2006年,由福建省茶学会等组织的“奥运中国"茶香世界”首届中华茶文化推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华世纪坛都有精彩表现。由中华茶人联谊会和社科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建的奥运经济研究会茶产业专家委员会,去年在北京更有不俗的表现,获得一致好评。奥运在即,全国各地茶叶协会、社团,都可以围绕奥运主题,因地制宜,组织相关茶事活动,共同弘扬中国茶文化。

茶企茶商:寻找最合适的“非”奥运营销策略

      “非”奥运营销的主体力量是茶企、茶商,只有茶企、茶商积极参与进来,“非”奥运营销才有意义。如果只是政府、协会在努力,企业漠不关心,奥运经济就无从谈起。不久前,《中国茶叶市场》杂志和中国茶业信息网联合举行的《奥运茶经济调查问卷》显示:约有70%以上的茶企、茶商,不知究竟怎样利用奥运机遇进行营销。在产茶区,许多茶厂自认企业规模较小,奥运离自己比较遥远,没法把握;在北京马连道,许多茶商认为奥运商机,就是奥运期间会有更多的外国人来买茶。相比跨国公司而言,中国企业的奥运意识和经验都比较少,更何况茶行业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产业。针对这种情况,奥茶委主任陆尧提出了“有资格大干,无资格巧干”的口号,呼吁更多的中小型茶企、茶商参与到“非”奥运营销中。只要用心研究奥运商机,参照其他行业、企业的成功案例,每个茶企、茶商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非”奥运营销策略。

茶行业媒体: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非”奥运营销

      茶行业的发展,媒体的支持和宣传也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随着中国茶行业向品牌时代的迈进,一批优秀的茶专业媒体成长起来了,包括:《茶周刊》、《茶世界》、《茶博览》、《海峡茶道》、《中国茶叶市场》等报刊媒体;第一茶叶网、中茶网、中国茶文化网、中国茶业信息网、马连道茶网等网络媒体。茶专业媒体和整个茶行业存在强烈的相互促进关系,行业的发展带动媒体的发展,媒体的发展又推动行业发展的更快。茶专业媒体作为茶行业里最有生命力、最具前瞻性的组成部分,应该努力做好“非”奥运营销的先锋队和宣传队,引导整个行业参与到“非”奥运营销的大潮中,并充分做好“茶与奥运”的宣传、报导工作。据悉,茶圈网和奥茶委合作开发的“奥运茶网”即将开通,将成为宣传“茶与奥运”的主流阵地之一。

延续奥运效应 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茶产业要扬长避短,整合资源,为奥运会提供最好的产品、环境和服务。根据国际惯例,奥运会后,我国茶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还能有3年左右受益期。

      奥运茶经济可以带来三种效应:凝聚效应、辐射效应、瞬间放大效应。凝聚效应是指借助奥运,使茶产业大量的技术、资金、人才向这里凝聚;辐射效应说的是,在北京推动奥运茶经济,能够对浙江、安徽、广东、福建、云南、江西,甚至是台湾、香港等地的茶业经济起到带动作用;瞬间放大效应则是指,因为搞奥运茶经济,中国茶业经济会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起来,茶业产值在较短时间内翻番。

      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以往奥运会举办国的经验,学习国际上好的理念,来提升中国茶产业的营销水平和管理水平,拉动茶叶的内销和外销。更重要的是,人才的锻炼、营销队伍的培养、管理层的建设,影响的不仅仅只是销量的增长,更是整个产业的提升,那将是长久的受益,而非仅仅3年。

      所以,对奥运商机要做到总体把握。不但要把茶经营做好,还要把茶队伍带好,为中国茶产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打好基础。

更多关于奥运 中国茶 新闻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