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一座因茶而兴的城市,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美称。千百年来,信阳茶一直作为朝廷的贡品,备受推崇。清光绪未年,信阳茶工在千百年流传的制茶工艺基础上借鉴西湖龙井、六安瓜片的制茶方法,创造了巧妙的信阳毛尖加工技艺,而诞生了“车云山毛尖”。民国时期,“车云山毛尖”经信阳“八大茶社”的革新和推动,1913年产出品质较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1915年2月,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由车云山采制的信阳毛尖以其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独树一帜,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从此,信阳毛尖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饮誉海内外。
辉煌的历史背后暗藏隐忧。或许是接踵而至的虚荣,使政府,企业,茶农都沉浸在兴奋、骄傲之中,丝毫没有发现信阳毛尖品牌的辉煌正在被国内外的其他品牌所吞噬,一度面临着“走不出国、冲不出省、守不住河南、保不全产区”的尴尬境地。
同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普洱茶、龙井、铁观音等,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攻城略地,节节胜利,而且在价格上,和“卖不上价”的信阳毛尖,距离越来越远。信阳毛尖一度处于守势状态,毫无反击之力,其产品销量虽每年都在不断地攀升,但是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在网上一些由民间组织的“中国十大名茶”评选中,这个曾经头顶众多荣誉光环的“骄子”被踢出了“中国十大名茶”的行列,让许多茶农、茶商以及群众深感痛心。
信阳毛尖怎么了?哪些因素制约了一代名茶的复兴?越来越多关注信阳毛尖的茶界人士,开始思索和求解这个不失沉重的命题。从民间的“蓝天基地模式”,到“文新渠道探索”,再到政府的“茶叶新政”甚至于信阳市新任市委书记王铁“下乡必看茶产业,逢会必讲茶产业”,均表现出了对名茶复兴的强烈渴求。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茶叶市场中,信阳毛尖该怎样面对挑战,挽留日渐丢失的市场和“名茶”的地位与身份?记者就此专访了信阳毛尖的复兴代表人物、陆羽国际茶城总经理欧阳道坤。
品牌透支的“信阳毛尖”
有资料显示,信阳毛尖在1913年正式得名以后,其鲜叶的生长地域一直界定在信阳西部山区的“五云、两潭、一寨、一山、一寺”,即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震雷山,灵山寺。近代,又缩小到“五云、两潭、一寨”。
“这种对信阳毛尖原产地的界定源于这些地区相似的地域环境和近似的制茶工艺。”欧阳道坤认为,正是这种严格的地域界定才使信阳毛尖始终保持有着着鲜明优异性,从而成就了信阳毛尖的崇高的历史名优茶地位。
信阳地处大别山北坡,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产茶环境优越。除历史上的“五云、两潭、一寨”外,信阳行政区划内的其他县域也盛产茶叶,但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其品质也属上乘。
2003年2月19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批准信阳毛尖注册证明商标,该证明商标规定: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的使用范围是东至固始县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大别山交界处、北到淮河沿线、南至大别山北侧的信阳市行政区域内符合信阳毛尖品质特点和加工工艺的茶叶。
“显然,信阳毛尖的产地区域被扩大了,制作工艺虽然作了界定,但这种界定是模糊的,何况要统一这么大区域的茶农们的制茶工艺,基本是一句空话。”欧阳道坤一针见血的指出,这种“傍大款”的行为一方面严重透支和损伤着“信阳毛尖”这个近百年铸就的金字招牌,另一方面也使信阳东部地区的茶叶屈身嫁人而无法彰显自己的个性特色,对信阳毛尖造成了“损人而不利己”的后果。
“在当时,这种界定确实取得了好的成效,然而随着产业的逐级扩大,这种界定反而成了制约信阳毛尖发展的瓶颈,导致拿不出标准茶样,造成难以界定信阳毛尖的局面,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欧阳道坤认为,很多年以来,种植和生产仍然是原始的小农经济模式、经营和管理仍然是粗放的个体经济模式、品牌和营销仍然是简单的茶商贩卖模式。信阳毛尖没能培养出来真正意义上的著名品牌。这种缺乏品牌明确定位和核心价值的思想,才是导致信阳毛尖市场地位遭遇挑战的深层原因。
“‘信阳毛尖’应该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围绕‘珍’和‘贵’做文章,将原产地严格界定在信阳西部山区的‘五云、两潭、一寨’一带,而把信阳东部地区的茶叶叫做‘信阳毛峰’或‘光州毛尖’等以示区分。”欧阳道坤建议,“已于去年6月1起正式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为信阳毛尖走出‘囚徒困境’提供了一个契机。”
据了解,该标准明确了信阳毛尖茶必须在信阳市管辖的行政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采自当地传统的茶树群体种或适宜的茶树良种进行繁育、栽培的茶树的幼嫩芽叶,经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具有特定品质的条形绿茶。
传统工艺待传承
“品类是打造品牌的力量源泉,打造品牌的机会在新品类中,品类是品牌之母。”欧阳道坤认为,振兴茶产业,首先要分清品牌与品类。信阳毛尖要做大做强,品牌建设和品类建设都要加强。
“品类就是公共品牌,比如信阳毛尖、西湖龙井,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品类,龙潭、文新则是品牌。”欧阳道坤说,“品类是公共资源,需要由政府介入并进行推广。品类建设搞好,相关企业都能够从中获益;品牌主要由企业来做,需要企业引入新型的经营理念、企业机制和运作资本。再往上,就是毛尖的生产环节。”
“在市场经济下,生产消费者和市场都认可的独特产品,才是成功打造‘信阳毛尖’品牌的关键点。现在的消费者认可的是有特色、质量好的商品,而不是拿了多少金奖、金牌的商品。我们信阳毛尖天生丽质,唯独少了独特性标志性的的东西,很难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欧阳道坤敏锐的提出,信阳毛尖要想快速崛起,重整昔日的品牌雄风,就必须采用工业化的发展思路来整合茶叶资源,坚持政府做品类,把信阳毛尖的优点和卖点传播给消费者;企业做品牌,把信阳毛尖和它的附加值卖给消费者;茶农做品质,把茶种好,种好茶。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信阳毛尖缺乏品类建设意识,目前虽有龙潭牌信阳毛尖、文新牌信阳毛尖、九峰茶叶、仰天雪绿等信阳名茶,但始终未能形成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品牌。信阳全市虽有茶叶注册商标200多个,但真正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少。可以说是有名茶缺名牌,信阳充其量只是一个典型的茶叶生产区域。茶叶产品大部分仍为散形茶,其中“信阳毛尖”约占62%左右;炒青、烘青和蒸青绿茶等“小包装茶”约占33%左右;金刚碧绿、仰天雪绿、灵山剑锋、其鹏碧云、申林薮北、申林玉露等地方新名茶约占5%左右。在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尚属空白。
值得警惕的是,受审美表象化和条形细小化的导向,信阳毛尖的传统制作工艺被“不断改进”:鲜叶只采芽头、越来越小、越来越早;理条时低温度、长时间、超力量揉捻,致信阳毛尖特有的栗香味尽失;叶底不再肥厚反而代之以“小芽头”,汤色不再透亮、嫩绿反而代之以“浑”,口味不再醇厚、浓郁反而代之以“淡”,而“耐冲泡”和“高功效”的特色更是大打折扣。
“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是信阳毛尖历久不衰的根本。一旦丢失,将会葬送信阳毛尖茶的未来。”欧阳道坤担忧的说,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造假行为也对“信阳毛尖”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多元化开发促复兴
自1992年以来,信阳凭借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茶的品牌优势,以茶为媒,广交朋友,先后举办了17届茶文化节,成为信阳本地最大的文化经济活动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历年茶叶节,多是“以茶招商”为主,虽然也办有茶展,但前来参展的大多是信阳的茶商,国内的一些大型知名茶商来的很少或是根本没有。“缺乏交流,茶节就显得闭塞,没有活力。”欧阳道坤认为,举办茶叶节,不能仅仅办成茶招商、茶交易为内容的茶展,而更应该办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最广泛的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盛会,成为推广信阳毛尖的大舞台。
“没有赋予文化的茶叶其实就是树叶。对于一种历史名优茶的振兴,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文化是灵魂,理应该作为龙头率先而飞。但纵观历届茶叶节,茶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亮点不多。”欧阳道坤分析道,由于信阳毛尖悠久、深厚、丰富的茶文化至今没有得到深度挖掘、整理、提升和传播,目前还找不到一个信阳茶知识、茶历史和茶文化的统一版本。
“信阳茶从哪里来的?信阳毛尖的茶道精神是什么?信阳毛尖的冲泡流程是什么?很多东西都不统一,甚至还是空白。这严重制约了信阳茶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而这一点对于信阳茶产业的突围和振兴恰恰非常重要!”欧阳道坤告诉记者,只有把中国博大精深的儒家、道家、释家等文化要素导入到信阳毛尖自己的品牌内涵之中,塑造具有深远文化内涵的品牌,信阳毛尖才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才会走得更远。当然,这也对企业、对经营者、对经营团队的文化素养和品牌理解有了更高的要求。
“推进产品的商品化、品牌化和市场化,走多元化开发,是信阳毛尖复兴必走之路。”欧阳道坤经过考察和研究发现,目前中国茶产业正面临着一个加速升级的难得机遇。欧阳道坤建议,作为政府层面,首先要加强市场监管、品类宣传和推广策划,不断扩大信阳毛尖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次要制定信阳茶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抢占国内、国际市场。作为企业层面,要根据国内外茶叶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特点,综合开发和利用茶资源,加强茶叶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尤其是文化附加值,提升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如果信阳毛尖能抓住这次产业升级的机会,协调好政府、茶企、茶农三者关系,信阳毛尖再度崛起将指日可待。”面前未来,欧阳道坤充满了希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信阳毛尖能重振雄风,笑傲群雄。”(潘再军张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