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外说茶(上)
(一) 茶外汉的怪念
半闲喝了几十年茶的升降浮沉,茶也喝了几十年半闲的酸甜苦辣。半闲与茶可以说是同甘苦共患难的知己。虽然近些年她有些怪脾气,让半闲越来越读不懂她,但半闲宁可责备自己的怪念,也不想真正彻底的解读她。生怕读懂了就会分手。因为对她的爱情,也不知何时起,早成了一种习惯,每一天都离不开她。
茶,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载体,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视角,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需要,也许都能从中解读出不尽相同的信息,以致我一直不愿去触碰这个主题。
但世间有些事,总让我好奇。比如,哲人说:男人与女人,是从不了解而相爱,因彻底了解后而分手。话说得那么轻松,那么潇洒,那么天经地义。可是,人与茶如果相恋,也会这样吗?为什么不呢?
也许茶是一本无字天书,与她相恋的人们穷尽一生也读不懂她,所以一经相交终生迷恋。也许是人生苦短,来不及与她道别,来不及分手。也许茶不是生命体,不具有灵性,不过是人类许多饮料中的一种,人类大可不必一相情愿。也许正如科学家们所言,科技实验早已成功解构出茶的许多实证物质,证明她不同于“她”。那么,她究竟是谁?她来自哪里?她凭啥魔力占据了天下情人的心?她凭啥本领操控着情人的行为?让他们为之倾慕、为之迷恋、为之争吵、为之疯狂?诸如此类的茶外汉的怪念,诱使我这个茶外汉第一次想去触碰茶这个主题。
带着满腹的疑惑,问遍了我能遇到的茶内的人们。我惊讶的发现,得到的答案竟如此千差万别,竟如此精彩纷呈。对茶研究的资历越深的人越没有肯定的答案。既然在茶内的人群中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那就试试站到茶外吧。或者,干脆离得更远一些,远远地观察那围着大象的一大群人到底是谁?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如果有那位朋友对半闲的视角也有相似的好奇心,那就请一起来思考,一同来观察,一块来抛砖引玉吧。
(二) 四个层面
幸好,我一不是茶人,二不是茶商,三不懂茶艺。我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喝茶之人。本来就在茶外。作为一个茶外汉站在茶外来观察茶,还是不难做到的。
我观察到一个基本现象是,现在的茶界大约由四个层面构成。
第一层,是以喝茶的人为主体构成的层面。或可称之为基础层。因其人数最多面最广。这一层代表着对茶最为广泛的需要,如: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心情的需要,文化的需要,解渴的需要,身体的需要,甚至时尚潮流的需要等等,不一而足。因此,这也是一个令茶被最广泛的解读的层面。
第二层,是以卖茶的人为主体构成的层面。或可称之为茶艺层。这一层代表着对茶的商品价值、文化价值取向和定位的需要。凭藉出色的沖泡功夫和技艺,可以准确地让茶汤中的浸出物,最大限度的满足喝茶人的不同口味以致品位的需要。这也是接触茶品种类最多的一个层面。只稍一看二闻三尝试,便知道各种不同的茶品该如何沖泡。不仅对茶品认知清晰,也对与泡茶相关的事物也相当明了。水质、水温、器皿等选择,品茶环境、光线、色温、音乐音量的控制等等。这个层面之中的佼佼者,甚至还能准确的感知茶的产地和制作工艺的细微变化。正是有这个层面的精湛技艺,精彩演绎,让广大的喝茶人大饱眼福、口福的同时享受到心情的愉悦和文艺的熏陶。从而也让近代的茶业快速发展。冲茶技艺的快速传播,又让品茶时尚的潮流一泻千里,浩浩荡荡。这个层面大致上的优势在于十分明了什么样的茶应该怎么沖泡,因为他们十分清楚什么样的茶来自哪里和是如何制作的。但进一步问:这道茶为什么要那么制作呢?在这个层面的茶内人却无法回答。可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这个层面的另一显著的特点。
第三层、是以制茶人为主体构成的层面。他们以精湛的制茶技术、精良的制茶设备和对茶叶原料的清楚的认知,可以根据不同的茶叶原料,设计不同的制作方案,以求能制作出最佳的成品茶。为广大的喝茶人制作出不同香气、不同口味、不同形状的各种个性鲜明的茶品来。他们不仅掌握多种不同的制茶工艺,还善于充分利用不同工艺的特点,以便将茶叶原料中的内涵物质充分利用,让其中的“不良分子”受到控制,“优秀分子”充分彰显出来。因此,他们不仅仅知道怎样制茶,还十分明确为什么要这么制茶。并且,还能为茶艺层的茶艺师们提供最佳的冲泡方案。客观的说,在这个层面的人们,可以称之为茶人。正是有赖于他们对茶品质的深刻解读,有赖于他们承接着古老的制茶传统并结合了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让广大茶农的汗水没有白流,让广大的茶客有好茶喝。但他们也有遗憾,那就是他们是一群被戴上镣铐的舞者。受制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企业的价值观。他们的才华,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第四层、是以既懂得茶树栽培又懂得茶叶制作的真茶人为代表构成的层面。在第三层的茶人中间,涌现出一批挣脱镣铐的舞者。他们重归山林,在日渐消失的原始生态中独舞。他们不满足于原先所处的层面那日益低劣的茶原料,试图寻找或栽培出日益失落的优质茶叶原料,以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施展他们的制茶艺术和才华。高端的消费市场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时间和适度的空间。凭藉着对茶与天地的关系的探求,以及对茶与人的关系的体验,他们超越了制茶技术而追求制茶艺术的表现力。常常出现在他们口中的一句话是:制茶,有一定之法,无一定之方。然而,这个“一定之法”是什么法?这个多变之方,又是如何变?为什么要变?处在这个层面的真茶人,普遍认同如下观点:茶对天地的变化,对生长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任何变化都直接影响到茶叶内涵物质的变化。已知的茶叶内含物多达400余种,它们各自的数量的改变,它们之间的比例的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改变(虽然目前的科技水平暂时对此知之不多),正是这些内因,决定了茶叶的品质。制茶的过程,不就是改变或转化各种物质的关系、性质的过程吗?如果在不同的环境下,这些物质的数量、比例等关系会发生相应变化是肯定的话,那么制茶工艺不正应随着这些改变而改变吗?茶与人的关系就更微妙了。如果制茶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服务。那么,如何才能让同样的茶满足不同的人的需要呢?这一切,都要求制茶人对茶有比较正确的解读。虽然,站在不同的立论会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但无论如何去解读,都不应否认天地运化,生长环境,栽培技术等已经完成了制茶过程的大部分了工作了。而制茶人的参与,只是将由天地交来的半成品,如何变成最符合人体健康需要的成品茶而已。
上述四个层面的划分,也只是半闲个人的观察和体验。主要是为了方便表述起见的一种权宜划分。事实上,四个层面常常是相互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难以清晰、精确的划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层面是最广大的基础层,他们的需要将决定着茶业发展的方向。而他们对茶的认知程度,偏偏又是比较片面的。因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里,他们所受到的伤害也最大。他们往往直接或间接受到上面几个层面的影响,尤其是受第二层面(媒介层)茶艺层的影响最大。第一、二层面之间其实是一种相生关系,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决定着茶业的命运。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层面的茶友,都习惯站在各自熟悉的立场,根据各自的需要解读着茶。如果说,上帝是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那么,很有可能也把这个爱好遗传给了人类。所以,人类也常常按照自己的知见去改造这个世界,去影响这个世界和其他的人和茶。因此,建立良好平等对称的信息交换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三) 四种组合
前面提到的人类从上帝那里遗传的特性,在茶的领域里也表现不俗。首先要说的是人类的这种行为在茶的栽培上的表现。
我们知道,纯种野生茶,的确不好喝。从某种意义上看,可以理解为中药材。好喝的茶都是人类千余年对她驯化、改良、栽培的成果。人类自打与茶结缘,就没有停止过对茶的驯化、改良、栽培的研究和实践,或者说是对茶的生长进行一定的干扰。所不同的是,这些“干扰”因立论不同,技术不同而表现出的程度不同和效果不同而已。大体上我们今天能轻易就能看到的茶园和要我们费点劲才能看到的茶园,分别代表着至少两种不同的立论。姑且不去理会这种不同的孰是孰非。但天下的茶人、茶客能得到的茶叶,却可以肯定是从这两种不同生长环境中生产出来的。
与栽培环节遇到立论不同的情况一样,表现在制茶工艺方面,也出现至少是两种不同立论指导下的制茶工艺师。一种是以一成不变的固定程序,按照僵化的标准制作;另一种是随机应变,有一定之法,无一定之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茶制宜地去用心制作。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两种不同生长环境的茶叶交给两种不同制茶人之手,将出现至少四种组合。
为了方便表述,姑且把两种茶简称为台地茶和生态茶,把两种制茶人简称为初级技师和高级技师。这样便自然出现了如下四种组合的可能:
1、台地茶与高级技师
2、台地茶与初级技师
3、生态茶与高级技师
4、生态茶与初级技师
可见,我们这些最广大的喝茶人所能喝到的无非就是这四种情况下制作出来的茶品。半闲只是为了方便表述才权宜这样划分。事实上,还可以细分出更多组合。例如:台地茶当中,也有科技工作者倡导不用农药激素,改用有机肥和生物植保技术的;生态茶当中也有先前是台地茶园,有意无意回归生态环境的(俗称:放生茶)。制茶人中,也有精通栽培技术的和完全不懂栽培技术的。栽培技术中也有依靠化肥农药激素等手段的和完全利用良好的生态关系和天地运化关系的。如此一来,四种组合又会派生出更多的组合。但这里举例四种,是最基本的四种组合。半闲无意评论孰是孰非。只是关心在自己杯中的茶,究竟来自哪里?究竟由什么技术制作?为什么有的茶喝了会身体不适?有的茶却越喝越爱喝?为啥有的茶近年脾气越来越古怪?(难道她也有更年期?)为什么有的茶由“情人”变成“陌路人”?而有的茶却由“陌路人”变成“情人”?原来,除了茶的品种之外,造成这种困惑还有更深一层原因,那就是还要看是什么生长环境的茶遇到什么制作理念的茶人。
2007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