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是我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竞争力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茶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茶产业也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成为我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重要板块。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120万亩,开采面积75万亩;2008年茶叶产量2200万公斤,总产值16.8亿元,茶叶综合产值达22.6亿元;全市现有各类茶场12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近600家,达到一定规模的茶叶企业300余家,百万资产的茶农(大户)450多户,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6家;全市茶叶注册商标20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市级知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6个;茶叶集贸市场100多个,茶馆茶楼近200家;行业组织迅速发展,已经建立茶叶产业协会8个,茶叶专业合作社41家;现有茶农95万人,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2008年,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达22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在一些茶叶生产专业村,种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茶叶已成为我市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信阳种茶历史悠久,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著名的淮南茶区。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价,“淮南,以光州(今信阳一带)上……”,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惊叹“淮南茶信阳第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加上经过千年演变而形成的独特采制工艺,孕育出了名门之秀—信阳毛尖百年名牌。信阳毛尖以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馥郁持久而享誉海内外,是信阳的“金名片”,屡获国内外殊荣。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90年信阳毛尖在全国绿茶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质量奖金奖;1999年获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007年11月份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世界茶叶节世界绿茶评比大会上,信阳选送的21个茶样,在世界219个茶样中全部获奖,夺得最高金奖6个,金奖10个,银奖5个,其中最高金奖和金奖总数分别占该奖项总数的三分之一,得到日本媒体的广泛宣传和高度赞誉;2008年3月,五云茶叶集团“龙潭”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在2008中国(澳门)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的“龙潭”牌信阳毛尖等13家茶企业产品入选最受港澳茶客欢迎的中国茶品牌。
1992年以来,信阳市以饮誉海内外的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为载体,连续成功举办了16届信阳文化节,每届茶文化节都力求创新办节理念,改革办节形式,拓展办节领域。从2001年第十届茶叶节开始,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升格为省级节会。2004年第十二届茶叶正式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扩大了办节的文化内涵。每届茶叶节(茶文化节)都组织了招商引资、茶叶展销、经贸、旅游、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前16届茶文化节期间实现现货交易金额近百亿元,签约经贸项目1013项,项目投资总额492.44亿元。这些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了投资环境,而且为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充足的后劲。茶节盛会期间,王光英、张思卿、白立忱、李德生、费孝通、段君毅、彭冲、李锡铭、洪学智、李蒙、张梅颖等国家领导人莅临茶节盛会,国家40多个部委和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的领导同志,国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领导和客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尼、匈牙利、波兰、荷兰、澳大利亚、希腊、埃及、哥斯达黎加等20多个国家的外商及海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共6万余人光临信阳。通过举办茶文化节,不仅提高了信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了城市品位,促进了信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弘扬了茶文化,带动了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充满活力、开放奋进、魅力四射的新信阳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文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