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茶品另眼观

文:百濮子

看了标题,有人会说:另类茶品是啥呢?
俺说:就是普洱茶啊!
有人又要问:为啥要另眼观呢?
俺说:因为用正眼(传统观念),难得看明白呀。
有人又问了:这么多人都在喝,都在论,有啥不明白的呢?
俺说:是啊,他们都明白,可俺老犯迷糊。
好心人会问:你有啥迷糊啊?
俺说:因为普洱茶不符合传统名优茶品的评判标准呀。
有人又会问了:符合中国人对传统名优茶品的评判标准是啥呢?
俺考虑再三,不能偷懒了,要学习才会进步,查茶史去吧...........

      列为看官,小可查去查来,越看越觉着普洱茶不符中国人对传统名优茶品的评判标准  ,且请各位稍安毋躁,听小可慢慢道来:

      首先,不说唐时茶圣陆羽恐怕不成,《茶经》卷上之“茶之源”篇:“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目前普洱茶制作,可看W版的“我的易武行(精装版)”,内中论述,高人观点。“茶之造”篇:“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可俺们普洱茶可是春、夏、秋皆采,旱、雨季皆造,有些好像没烟味都不正常了。有些是和合而成茶饮,采不分时,造不求精。这样好不好,各位可从老帖中思之、辩之。小可才浅,搞不了求同存异的讨论,只叙自身瞎思盲想而已。但有时又想,做得太精巧了,恐已非普洱茶了,此点先放下,暂且不论,待有机会在谈。 

且再往下看:

到得大宋朝:
      先说蔡襄《茶录》之“上篇论茶”:“ 色: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黄白。”,此君不得了,古文有记述“大小龙凤茶始于丁谓,而成于蔡襄”。若对此有兴趣,,可查书寻解,始知“凤饼龙团”非普洱,普洱炒作有取巧尔。要知“凤饼龙团”咋搞地,详情请看宋.赵汝砺著《北苑别录》。不赘述了。

再看:
      大宋皇上赵佶《大观茶论》之“采择”篇:1.“采择: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凡牙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2.“味: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此则芽胯有之,若夫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3.“色:点茶之邑,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赤。”,此君当皇上乏善可陈,论茶,那可是大家啊。

      大唐雄风不用赘言,这大宋朝皇上、朝臣诸多大家,兵戈之事可就堪忧了。  至于元朝,草原铁骑,况历时太短,喝喝马奶子茶可矣,论茶就免了吧。 

      耗费各位看官眼力,不好意思,不查古籍,难明祖先眼中名茶是啥,请多担待些许,再忍一忍小可这婆婆妈妈臭嘴巴。 

下面来看一下大明朝名家茶论:

      明.张源《茶录》: 
      藏茶:“造茶始干,先盛旧盒中,外以纸封口。过三日,俟其性复,复以微火焙极干,待冷贮坛中。轻轻筑实,以箬衬紧。将花笋箬及纸数重封扎坛口,上以火煨砖冷定压之,置茶育中。切勿临风近火。临风易冷,近火先黄。”
      香:“茶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均停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问香、此皆不正之气。”
      色:“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红昏,俱不入品。雪涛为上,翠涛为中,黄涛为下.....”
      味:“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

      明.罗廪《茶解》:
      “茶须色香味三美具备,色以白为上,青绿次之,黄为下。香如兰为上,如蚕豆花次之,以甘为上,苦涩斯下矣。”
“茶色贵白。白而味觉甘鲜,香气扑鼻,乃为精晶。盖茶之精者,淡固白,浓亦白,初泼白,久贮亦白。味足而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则俱得也。”

      不摘了,俺弄得手酸,也累各位眼球,甚歉!  

      明朝茶人论茶者太多,有兴趣的买书一观,收获不少。

      大清朝,马上民族,历史到够长,于茶事探究,难比前朝,也不多说了,不然越扯越远了。但清.陆廷灿《续茶经》到需读一读,可解诸多茶事疑问。

      颠三倒四,乱七八糟摘这许多,是想找点证据,证明当今普洱不符中国人对传统名优茶品的评判标准,不然没有说服力。说普洱茶是另类,古文为证,别跟小可过不去哟。   不寻得“他方承许”,己心再有用,还是没用的。 

      实则,满清中期以前,对于朝廷而言,“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之言,是否可以换种想法呢? 

      那就是“易马”,在那个年代,“马”对于一个帝国王朝,于战事于农耕于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何异于目前军备、生活、工作等现代化工具的重要性呢。而茶对于盛产“马”的地区,重要性典籍多有记述,不再多言。随着“马”的重要性降低,这伴随人类文明几千年,曾经是人类最好伙伴--“马”无声的远离了我们的生活,默默的走出了我们的视野。“茶马古道”存在千年以上,只关“茶事”,不关“马事”,可能吗? 

      闲话聊得太多,正事还没涉及,累了列为看官眼球,小可甚愧。 

      东拉西扯,一路瞎摘,只是想说,正眼看普洱,越看越迷糊(至少小可是这样)。东坡先生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唉......

      清中期后,大清朝国势渐微,内乱不止,外患不息,茶路商旅受阻难免,云南地处西南,影响甚微,普洱茶之兴,逢时也。

      现今意义上的普洱茶,其各方面与国茶传统相悖,论色、香、味、意、形、韵等,也与传统向左,但为让其与过去挂钩,摘章断句,略显牵强;赞誉之词,大大不足。试想,唐宋诗词,誉茶多多,却独不见滇茶美词,尚留有“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军以茶届而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之说。 

      元明清不乏雅仕名流,啥“扬州八怪”呀,纪晓岚、刘庸啊,咋就不填词作赋赞赞这“京师尤重之”的普洱茶,怪哉。关于普洱茶,“地方志”到有,名家大论寡寡,能寻得的,不过短章小句,为何呢?小可才疏学浅,见识浅薄,常常有疑:“是不是普洱茶在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说的有名呢。” 

      说了这么多,俺累了,想必也连累大家受累了,还有疑问,就下回分解了。 

      不过先说明一下,说了这么多普洱茶的“坏话”,不证明俺不喜欢。小可喜欢得紧啦,天天离不了哦,不然也不会在这穷原竟委,点灯熬油的瞎说乱讲,只是正眼看不明白,俺就另眼看看(只限小可),仅此而已。

更多关于名优茶品 茶文化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