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茶香——普洱茶历史文化
添加时间:2007-08-18
出自:白月光
浏览:9354次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后茶就作为商品对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时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典籍中西双版纳产茶的记载,始见于唐代,樊绰《云南志》(卷7)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所谓“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景东、景谷以南之地,为唐时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辖今西双版纳及思茅地区。“诸山”指的就是今西双版纳境内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大茶山”。
普洱茶成为一个名词,始见于明代谢肇淛《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茶”,即普洱茶,那时已有加工揉制的紧茶了。茶叶主产于六大茶山,之所以命名为普洱茶,盖因当时普洱为茶叶贸易的集中地,茶叶市场在普洱,由此运出,所以称为普洱茶。
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茶入贡清朝宫廷,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及印度、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名扬中外。因普洱茶贸易需要,形成了源起于六大茶山的茶马古道。所谓茶马古道,就是普洱茶的外销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茶马北道
茶马北道指的是思茅至昆明经昭通到四川泸洲、叙府、成都、重庆达北京。这条道最初是以运送皇家的贡茶为主,但在“普洱茶名重京师”之后,它成为六大茶山茶叶流向中原市场的主要通道。
(二)茶马西道
茶马西道起始于六大茶山,经思茅、普洱、景谷、景东、南涧、弥渡等十三个驿站进入下关,再分两路,一路经保山入缅甸、到印度再到欧洲,这是东方土地上最早与外界沟通的南丝绸之路;另一条向西北而行,经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县)、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
(三)茶马南道
茶马南道分为三线:即东出老、越,南出缅、泰,西出缅、印。东线由勐腊的易武茶山起始,由马帮运至老挝的丰沙里,再到河内,上火车至海防装船,远销南洋;南线由勐海至边境口岸打洛再到缅甸、泰国;西线由勐海至打洛经缅甸到印度、西藏。
茶马古道促进了国内外经贸发展,对繁荣边疆经济,加强民族团结,推动云南边疆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
为便于马帮运输,茶叶制成了团、砖、饼等形状之紧压茶。在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茶叶产生后发酵,而形成了普洱茶独特的陈香味。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人工发酵工艺的普洱茶,港、台地区及日、韩等国掀起普洱茶热,国内需求也日益增长,陈年普洱茶和古普洱茶饼备受争宠。
千百年来,普洱茶声誉长盛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其产自高山云雾之中,远离污染,品质纯真,滋味醇厚,耐冲泡,且有药用和保健之功效。
普洱茶成为一个名词,始见于明代谢肇淛《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茶”,即普洱茶,那时已有加工揉制的紧茶了。茶叶主产于六大茶山,之所以命名为普洱茶,盖因当时普洱为茶叶贸易的集中地,茶叶市场在普洱,由此运出,所以称为普洱茶。
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茶入贡清朝宫廷,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及印度、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名扬中外。因普洱茶贸易需要,形成了源起于六大茶山的茶马古道。所谓茶马古道,就是普洱茶的外销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茶马北道
茶马北道指的是思茅至昆明经昭通到四川泸洲、叙府、成都、重庆达北京。这条道最初是以运送皇家的贡茶为主,但在“普洱茶名重京师”之后,它成为六大茶山茶叶流向中原市场的主要通道。
(二)茶马西道
茶马西道起始于六大茶山,经思茅、普洱、景谷、景东、南涧、弥渡等十三个驿站进入下关,再分两路,一路经保山入缅甸、到印度再到欧洲,这是东方土地上最早与外界沟通的南丝绸之路;另一条向西北而行,经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县)、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
(三)茶马南道
茶马南道分为三线:即东出老、越,南出缅、泰,西出缅、印。东线由勐腊的易武茶山起始,由马帮运至老挝的丰沙里,再到河内,上火车至海防装船,远销南洋;南线由勐海至边境口岸打洛再到缅甸、泰国;西线由勐海至打洛经缅甸到印度、西藏。
茶马古道促进了国内外经贸发展,对繁荣边疆经济,加强民族团结,推动云南边疆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
为便于马帮运输,茶叶制成了团、砖、饼等形状之紧压茶。在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茶叶产生后发酵,而形成了普洱茶独特的陈香味。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人工发酵工艺的普洱茶,港、台地区及日、韩等国掀起普洱茶热,国内需求也日益增长,陈年普洱茶和古普洱茶饼备受争宠。
千百年来,普洱茶声誉长盛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其产自高山云雾之中,远离污染,品质纯真,滋味醇厚,耐冲泡,且有药用和保健之功效。
[声明] 易茶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参考信息。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