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天福茶学院学“茶经”
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台商、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开办不到一年的漳州天福茶学院开始试行招收台湾学生。这使其成为中国内地首家招收台湾学生的民办高校。
天福茶学院是全球第一所茶业高等院校,位于漳州市漳浦县,是大陆第一家由台商投资的高校,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于2007年秋季建成开学,首届招收学生506人。2008年3月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面向全国招生规模扩至1000人,同时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生。
据了解,天福茶学院之所以获准招收台生,缘于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创办人李瑞河说,他是台湾南投人,深知台湾茶业发展态势,因此提出了“拥抱漳州,牵手两岸,走向全球”的构想和台湾十万茶农到大陆发展的期望。他表示,招收台湾学生到茶学院就学,对促进海峡两岸茶业界交往、茶专业人才培养、弘扬中国茶文化、打响中国茶品牌等,均十分有利。
目前,在天福茶学院就读的台湾学生2人,均为2008年入读茶专业。
“泡茶实践乐趣还真多”
“乌龙茶,一定要用沸水泡。第一泡,3到5分钟比较合适,目的是让茶叶充分展开,一是美观效果,二是让营养物质更好溶入水中。有了第一泡的基础,第二泡用1到2分钟就可以,后面以此类推。”
“绿茶就不一样了,不能用沸水泡,要用沸后的80℃水。因为绿茶比较‘娇嫩’,用沸水一下就泡老了,不适宜喝。”
“为客人倒茶,也有讲究。要分清客人主次顺序,而且杯中茶水不能倒满,倒满就有‘送客’之嫌。好茶是要品的,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在。以前不懂,现在才知道泡茶乐趣很多呀。”
在天福茶学院,台湾学生杨咏安和谢震峰在校长周巨根指导下,进行泡茶实践和茶艺表演。他们争着跟记者介绍个中精妙,乐于其中,俨然已是半个专家了。
“我到茶学院学习,就是要下决心把关于茶的方方面面都学好。如果毕业了,有人问起一些细节,而我们不懂,那就是每一位茶学院毕业生最惭愧的事了。”杨咏安告诉记者,他现在才入学一年,只是学一点皮毛而已。三年时间,他要认真修完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商品学、消费者心理学、茶学概论等课程。谢震峰则说,“不但要懂种茶、泡茶等知识,还要懂得经营茶业,这样才能振兴中国茶。”
“简繁体切换我要适应”
前段时间,杨咏安参加了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令他为难的是计算机输入法的问题。“在台湾,我打字用的是注音输入法打繁体字。大陆的拼音方式和台湾的区别较大。因为,刚入学一年,还在适应简繁体的转换。考试的时候只好用台式输入法。新的输入法刚刚开始自学,但我相信只要肯学,一定很快。”
当记者将这一情况告诉天福茶学院驻校董事黄国辉时,他表示,允许台生用台式输入法考试,这是暂时必须实行的。但是,相信考试成绩统计方面,相关教育部门会有一套很好的处理办法,他也会将相关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
谢震峰说,除了要适应简繁体切换,更重要的是“融入”。他说,在校内,校行政人员和老师并没有把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区别对待,而是一视同仁。这让他俩没有感到压力,学习、活动都很轻松,和同学相处得很融洽。“我们还经常到漳浦当地的同学家里去作客,体验到更多的农家生活乐趣。”他们俩都酷爱体育锻炼,2008北京奥运会是他们最激动的日子。杨咏安还是篮球爱好者,入校不久就通过国家篮球二级裁判考试。为同学比赛当裁判,他常常忙得不亦乐乎。
“继承父业振兴中国茶”
两位台生的家庭,有着共同的特点。杨咏安的父亲,3年前就开始到龙岩漳平永福种植高山茶。现年19岁的他,原在台中市的高中就选修过园艺科。“在台湾,茶专业很少。李瑞河先生在大陆创建了这样好的学茶经平台,我一上网看到相关介绍,十分向往。而父亲也极力推荐我来学习。终于,梦想成真。最近几年,海峡两岸关系越来越好,教育交流逐渐成为潮流,我就是其中一个幸运儿。”
谢震峰家在南投市,原在台湾德明技术学院学过两年企业管理,后服过两年兵役,还有过一年的商场服务生工作经验。他的父母是台湾茶农,叔叔在云南大理投资茶厂,和李瑞河有过交往,就介绍他来学习。“茶叶需要品牌、质量,才能做出大效益,归根到底是要经营。我相信原来学的企业管理基础,对我来茶学院进修很有帮助。毕业后,我会继承父业,或者帮叔叔打理企业。”
杨咏安感叹说,中国茶在世界上还叫得不够响,例如红茶的市场份额主要还不是中国的。他相信,越来越多的茶学院学生毕业,在茶业界懂茶专业、懂茶文化、懂茶经营,“两岸业界、专家和学子联手一心,中国茶的振兴指日可待。”
天福茶学院院长周巨根,原是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受聘而来,他深感责任之重,看到学生们一点一滴的成长,他亦倍感欣慰。他说,中国茶要振兴,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现在,两岸学子济济一堂学茶经,未来台湾学生还将越来越多,这就是希望所在。”对茶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他十分乐观:“第一届学生还没毕业,已全部被天福集团各直营机构‘内定’。台湾学生毕业,必将成为两岸茶界沟通的‘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