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易武,比较有经济实力的茶老板都实现了半机械化,杀青的速度大大加快。 |
老作坊里的杀青女人
老板娘除了用那双有厚厚老茧的手把新茶杀青之外,还专门负责称茶,七两一托盘,说是要非常精确才行。
|
|
|
|
青翠碧绿的茶芽从背篓里卸下之后,趁着鲜气,要赶紧“杀青”。此杀青不是电影中的杀青,而是普洱茶最初级的加工方式,也就是制茶,过程很简单。
在六大茶山地区,人们用锅炒茶,文火升起来之后,一锅的绿叶,炒茶大婶把手伸进锅里,反复翻腾,使茶芽均匀受热。炒茶一般是女人的活计,她们比男人更有耐心,也更能从直觉上判断到了哪个温度,就可以从锅中起茶了。虽然一些交通状况较好的地区出现了用机器杀青的现代化手段,但普遍而言,人们更相信用锅炒茶这样的传统方式更配得上那些上等原料。
|
|
我在第二次到易武时,偶遇了“东和祥”茶庄的高老板一家杀青制茶的难得场景。
易武,这个传奇小镇的夜晚,星星点点的灯火之中,一切都显得如此神秘。有些狂热的普洱茶粉丝认为,易武是普洱茶界的“麦加圣地”,但实际上我眼前的这个小镇既不繁华,更不喧嚣,更像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不点儿,淹没在六大茶山里默默无闻。
到高老板家的时候,他正在堂屋里低着头猛抽水烟筒。易武的男人们就是这样,只有到压茶饼的时候才需迸发出浑身的力气,平常尽可悠闲自在。
从身后拖出个小板凳让我坐下,我俩就聊开了。
高家种了大概100年的茶,旧社会还曾有个商号,而且商号的规模不小。为了证明这个商号的显赫,高老板特意把珍藏多年的一副精致马鞍从阁楼上翻了出来,吹开灰尘,很沧桑地摆在阳台上。突然,我发现,高家的对面山头,就是一片整齐的茶园。
正是掐尖儿杀青的时候,午饭的湘味小炒肉里都透过一股清茶的味道,一问才知道这做菜的锅昨天就正好炒过茶叶,而高老板的妻子正是一位炒茶高手。
|
|
吃过饭后,老板娘开始忙开了,就在屋后的作坊里,堆满了一地的杀青茶。这些茶叶可不一般,都是来自几里外深山老林那片数百亩的古茶树园。高家的古茶树种植时间都在百年以上,这样的茶跟现在的台地新茶不可同日而语,价值之高,连台湾的茶商们也时常来打听它的产量。老板娘除了用那双有厚厚老茧的手把新茶杀青之外,还专门负责称茶,七两一托盘,要非常精确才行。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我看到她每次加减托盘里的茶叶时,手都在轻微颤抖。随后,高老板的女儿上阵了,她负责的是蒸茶。高温高湿中,干燥的茶叶原料迅速软化,她马上用纱布包起来揉成茶饼,然后扔给早已准备好的高老板。
随后的最后一道工序——压茶饼,必须由男人来完成。这是为什么呢?高老板俯身拎起一个重约10公斤的石头说,传统的“普洱茶七子饼”要最后定型,得用这个石头压上至少半小时。石头压上茶饼,看似简单的活计,其实并不那么轻松。它首先需要体力,高家有20块压茶石,连续挪动这些石头不是一件轻活,这是男人必须做的。其次,怎么压,压哪里,压多久,里面也有学问。一个百年的作坊,自然有它成熟的一套制作方式。
用镜头记录着这一切,我似乎已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仿佛置身于100年前某部古旧电影的场景之中——不知不觉,快速移动的高家三口变成了几个剪影。这时,我发现夕阳已经透过窗户,照进了这间繁忙的小屋,茶饼做好了。
高老板告诉我,压好的这些只是青饼,已经被人预订了。如果把青饼晾干后用本地的竹篓包起来,过几天就会有专门的茶商来运走。青饼也可以喝,但是熟饼价值更高。三五年后,青饼自然发酵,就会变成熟饼了。
这天晚上,高老板拿着电筒仔细检查了一遍仓库里的存货,认真地计数着已经被装进竹篓里的“七子饼茶”。明天,这批货就会由一个昆明商人自己开车带走。高老板说,这几天陆陆续续地就会有各地的商人来这里买茶饼,从广州、昆明、香港、台湾,易武秋茶的高潮已经正式开始了。
本文来源:新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