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许多人不禁产生好奇:作为一种商品,西湖龙井茶手工工艺推广是否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作为世界品牌的西湖龙井茶如何在适应市场化大潮的跨越发展和传承、弘扬传统价值间取得平衡?因为从经济上说,西湖龙井是一种商品,它能让广大茶农致富。从文化上说,西湖龙井历史悠久,也是一种文化工艺品。而在经济上,要想让广大茶农致富,确实要扩大产量,同时,要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西湖龙井,也需要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文化上,作为杭州的一种特有品牌,我们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品牌,防止价值缩水。
2007年3月22日,来自杭州西湖龙井茶产区的炒茶能手在进行炒茶技艺大赛。 新华社记者 王定昶摄
经济利益驱使 西湖龙井品牌缩水
"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这就是浙江杭州的双绝--虎跑泉和西湖龙井,特别是西湖龙井,以其独具的"色翠、香郁、味醇、形美"以及蕴涵的丰富文化,位列十大名茶之首,享誉国内外。
西湖龙井的名声越传越远,但近年来,这越传越远的名声并非都是好口碑,也有不少负面声音。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利润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商贩打着西湖龙井的品牌旗号,让一些粗制滥造的茶叶鱼目混珠,致使品牌质量日趋下降。
同时,随着机械科技的发展,加之本来多数茶农对西湖龙井的文化价值认识就不深,为求高效率,高产量,炒茶机的使用日益泛滥。使用机炒茶每个工人每天可以炒制出20斤茶,而手工茶每个工人一天最多只能炒制出2斤。专家们眼中的西湖龙井传统品牌正遭受机器的冲击。
人工炒茶越来越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据杭州龙都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葛颂德介绍,炒茶锅的高温会导致大部分炒茶师傅的手深度灼伤,因此西湖龙井产地的村民愿意炒茶的人不多。记者在炒茶现场看到,很多师傅的手掌皮肤都是乌紫的,并伴有龟裂。
2006年3月30日,浙江新昌县外婆坑村的一位茶农在收拢炒制好的“大佛龙井”春茶。 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乐观的估计,目前市场上的西湖龙井茶,三分之二以上都是机炒茶。
杭州市政协委员罗红英也提出,西湖龙井一级保护区全年产量约50吨,其中梅家坞约25吨,为了完成这么多茶叶的加工任务,如今相当多的茶农采用了机器炒制。即便是正宗的西湖龙井绿叶,采用机器炒制后,虽然外形看起来整齐、色泽靓丽,但是口感差、缺回味、香气弱,大大降低了西湖龙井的质量。
"时至今日,龙井茶既是最高档的礼品,但其中也搀有一些鱼木目混珠的低档货。"罗红英说。
———— 相关报道 ————
更让人难堪的是,由于乌牛早的茶青被茶叶贩子加工后冒充“龙井”,乌牛早在全国一些地方还被骂为“李鬼”。据了解,当地每年都有约一半的茶叶未经加工就被新昌、杭州等地的茶商收购了。这样摇身一变后,优质的“乌牛早”成了新昌、杭州等一些外地名茶的“替身”,永嘉的5万多亩茶叶变成了外地名绿茶的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