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茶叶,如何带动50万农户增收?
一个品牌,如何化出10.49亿元的价值?
一个山城,如何成为中国绿茶集散地?
百里茶乡,绿意盎然;十里茶市,车水马龙。一个“茶”字,伴着温润春风,透着酽酽醇香,迎来了四方宾客,八方商贾,古老的松古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3月24日,素有“桃花源”美誉的浙西南小县松阳,将迎来它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
这里是“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有着1800余年悠久的茶文化,11.02万亩绿色茶园,在松阳人民的精耕细作下,呈现出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而这片连绵起伏的茶园以及其相关的整个茶产业链,已成为松阳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源头。
这里是“中国绿茶集散地”。浙南茶叶市场的兴盛,以一亩带动万亩的强大推动力,辐射周边县市遂昌、武义、云和、丽水以及福建、江西、湖南、安徽等地茶园100余万亩,惠及茶农50万。
“科技兴茶、龙头兴茶、市场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这“五大兴茶”战略的实施,更是争取到了“中国名茶之乡”、“浙江省茶叶产业强县”等美誉。2008年,作为全国5个茶叶强县之一,松阳人在世界茶叶大会上推介松阳茶;2010年,作为特许用茶,松阳香茶在上海世博为各地来宾送上了清新茶香。
全县人口三分之一从事茶产业、农业总产值三分之一源于茶产业、农民收入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2010年,松阳茶叶总产量9100吨,产值6.43亿元,分别增长3.7%、26.0%;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5.12万吨、交易额17.8亿元,分别增长21.9%、43.5%。“松阳银猴”品牌价值10.49亿元。
为什么是松阳?一个地处浙西南的小山城,能成为中国绿茶集散地,能打造出品牌价值10.49亿元的“松阳银猴”品牌,能让一张叶子带动千万户农民增收?
数字和荣誉的背后,是松阳茶产业“品牌兴市、市场兴商、茶商兴业”的“松阳模式”。循着这条路径,“十二五”期间,松阳茶产业正以更加蓬勃的发展势头驶入快车道。
从产品品牌到区域名牌:提升松阳茶产业竞争力
随着“松阳银猴”知名度的逐步打响,松阳适时提出了“一县--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一地--中国绿茶集散地”现代农业区域品牌的创建目标,从打造茶产品品牌向打造产业区域品牌转型,实现品牌战略的提升,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在松阳历史上,横山茶、万寿茶、下街茶,弥香远近,众多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松阳茶文化的诗篇。“松古山川原生秀,天地之性银猴茶。曲身披毫色隐翠,香气幽长味特珍”,说的就是松阳银猴茶叶。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松阳银猴”商标正式注册,这是松阳茶叶品牌创业之路的开始。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了松阳茶创造优秀品牌的底气,品质则给了松阳茶叶站稳市场的实力。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环境优势,高标准茶叶基地的建设,统一的生产加工标准,专业合作社的创立,使松阳以每年8000亩的幅度递增良种茶园,目前良种茶园面积10.34万亩,良种率达到93.8%,位居全省首位。2006年,更是在全国绿茶产区中率先推广应用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关键技术,实施清洁化生产,提高茶叶质量。
松阳还不惜花“重金”把外地的专家、学者、客商请进来,让茶叶界更多地了解松阳茶叶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并积极争取各类“金名片”。“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名茶之乡”、“浙江省茶叶产业强县”、“松阳茶”地理标志、“农业部定点市场”这五张金名片的获得,让松阳茶产业区域名片逐渐提升亮出。
品牌就是效益。“松阳银猴”、“松阳茶”、“一县一地”品牌为松阳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繁荣和生机,今年春茶开采后,白茶茶青最高卖到280元/公斤,乌牛早茶青最高卖到180元/公斤。
有形市场拓展至无形:小城培育出全国最大绿茶产地市场
从有形市场--浙南茶叶市场的建设,到无形市场--电子商务的拓展,松阳茶业不仅吸引了大批中外茶商,也为广大茶商交流茶界信息,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创造了无尽的商机。
130亩占地、200间店面、10000个摊位,三易场址的浙南茶叶市场经过近十年的成长,已发展为农业部定点市场、浙江省重点市场、浙江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及浙江省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
2月27日,松阳的浙南茶叶市场开市以来,茶叶交易价格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0%左右,达到均价每公斤600元,最近一周日交易量均达到3万斤以上。由于市场品种齐全、茶叶上市早,不但吸引了丽水、缙云等周边县市甚至省外的茶农前来交易,还吸引了山东、北京等地的茶商前来采购。
浙南茶叶市场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茶农和茶商的信心。随着市场知名度的增大与茶叶交易量的上升,该市场加强了无形市场建设,健全了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现代物流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逐年完善其服务功能,为广大茶商交易、传播茶界信息、交流茶经搭建平台。
为了让市场更具竞争力,松阳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茶商开辟“绿色通道”:市场作为业主加强与外地客商的沟通,建立定期访问机制,并对茶叶收购量达到较大规模的外地客商发放“创业绿卡”;积极探索建立“茶农+农业合作社+市场”三者紧密合作的茶叶生产流通一条龙经营模式,吸引了八方客商。
2008年,松阳紧紧抓住茶叶特色产业,适时举办了开茶节,吸引各地客商齐聚松阳,使前来松阳交易的客商增加20%以上。此外,松阳县还精心编织销售“大网”,先后与苏州、济南、青岛等地茶叶市场结为友好市场,借产销联姻更好地宣传和销售松阳茶叶。
富民强县开新局
十二五,
茶乡松阳
加速崛起
抓住机遇,加速崛起。“十二五”,茶乡松阳确定了总体目标:“两个建成、三大跨越”,即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屏镇、古市镇城乡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实现城乡发展由整体协调向全面融合、社会发展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由人均GDP3000美元阶段向6000美元阶段跨越。
今后五年,松阳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12345全面小康目标”,即全县生产总值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00亿元,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亿元。
--产业集聚取得新成效。加快建设松古盆地省级生态产业集聚综合平台,壮大生态工业,提升生态农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打造“松古平原产业带”、“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长三角田园休闲旅游胜地”。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0∶38。
--城乡统筹实现新突破。西屏-古市组合式城市建设有序推进,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村镇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城镇化率达到50%;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统筹进入“全面融合”阶段。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县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经济形成规模,生态效益稳步提升。
--体制机制创出新优势。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迈上新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2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00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7:1。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茶农到茶商:
一张叶子带富千家万户
“龙头”兴茶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茶农、外地茶商如虫蛹化蝶,实现了由茶农到茶商、由“小老板”到“大老板”的华丽转身。
如何充分发挥茶产业优势,提高茶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贡献率?针对这一问题,松阳运用工业理念指导茶产业发展,把培育茶叶龙头企业作为茶叶产业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实施“龙头兴茶”战略。以龙头企业带动向茶叶深加工领域进军,实现松阳茶叶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的迈进。目前,全县已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获得QS认证的茶叶加工企业22家。
随着浙南茶叶市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茶叶市场网络的逐步健全,松阳茶产业的分工更趋细化,形成了种茶的只管种、制茶的只管制、销售的只管销的产业分工格局,许多茶农在天长日久的市场淘金中日渐成熟、分化、升级,他们尝试着当茶叶经纪人、开茶叶经营店、办茶厂、开茶楼,继而走出松阳,外出开拓市场,实现了茶农到茶商的靓丽转身。现今,人口仅23万的松阳县出现了数千位本地茶商。
同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茶叶品种齐全、品质好、价格实惠、产量充足等有利条件,吸引着县外、省外的茶商赴松经商,松阳县政府也适时出台了政策,拨出专款对县内外流通大户进行奖励,鼓励他们为发展松阳茶产业作贡献,更好地发挥以销带产的引领力。
松阳茶产业的发展,为茶商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他们逐渐走向成熟,队伍逐渐壮大,他们把松阳名优茶销往上海、江苏、山东、广东、陕西、甘肃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甚至还远销我国港澳地区和欧美、东南亚各国。茶市孕育了茶商,茶商推动了茶市的繁荣,继而推动了松阳茶产业的发展。(孙志华何苏鸣吕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