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专家探讨我国茶产业及融资现状
1月19日,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首届“全国茶产业投融资年会”在京召开。会上,专家们就我国茶产业发展及融资现状进行了研讨。
突破瓶颈:探索从传统向现代模式转型
最近,在一些茶叶论坛上,大家都在探讨一个话题,就是中国茶业何时能够插上资本的翅膀飞得更高。虽然已经有了川红茶叶发展引导基金案例,但实际操作中,茶产业与投融资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茶有实际的消费需求,茶产业有政策的支持,茶企业有迫切的投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大多数投融资机构对介入茶产业感觉难度大。
究其原因,茶叶是我国典型的“小产品、大市场”商品,虽然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3711美元,超过3000美元这一小康指标。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产业结构、消费类型将发生质的改变,茶业消费的升级换代也不可避免,但在茶业市场表面繁荣的背后,是整个产业的规模太小和发展的步履艰辛。据统计,2009年我国茶叶总产量135万吨,产值430亿元;按照全国8000万茶农、近7万家茶厂平均下来,一家茶厂产量不足20吨茶,产值63.7万元;茶农人均产茶16.8公斤,产值537.5元;2010年全国茶业产值或销售额超亿元企业仅有75家,绝大多数的茶企业还处在几百万销售额的规模。
小而散,“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画地为牢的“产地”问题,“靠人际关系推销、靠公款消费”的销售方式,忽视事关中国茶产业兴衰的“80后”、“90后”未来消费者市场,都是制约茶业发展的瓶颈。
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邵曙光认为,振兴国茶,做大做强茶产业,需要站在一个高度,用全新的观念重新审视茶业,探索从传统模式向现代转型的发展思路。突破茶业瓶颈,必须要有资本、人才、技术的投入。在当前,特别重要的是资本投入。面对茶业实体,要加大资本投资和发挥基金的有效作用。
携手资本:整合茶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茶业要与金融对接,首先要吸引投资。实际上,茶产业并不缺乏吸引投资的热点,但目前投资却多集中在流通和收藏环节,真正投资到茶业实体的资本规模还很小。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副理事长朱福堂认为,从2010年起,就有中介公司通过上市辅导在积极接触茶企,因而不是资本不看好茶业实体,也不是资本市场不懂茶业市场的特殊。茶业投融资没做大的原因是资本与茶企双方缺少一个公共的平台和对接的渠道。
其次是融资。传统的融资方式需要抵押担保,手续复杂门槛较高,茶企业不易企及。小企业金融服务不同于大客户的金融服务,有“短、小、频、急”的特点,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业务开展难度大,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效益比不高,就此需要激励、考核、政策许可等方面的金融创新。
目前,茶业灵活融资手段如小额联保贷款、产业链融资、互助基金等开始在一些茶区展开,但融资额度有限,期限较短,难以解决茶企业自有资金长期短缺的矛盾。所以,破解茶业发展资金短缺瓶颈,关键还是要吸引中长期实业投资,要整合茶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形成有资产、有规模、有盈利模式、有“被投资”价值的新茶业。
据悉,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拟自今年开始,每年定期举办“全国茶产业投融资年会”,并与各茶产区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在茶业资源整合、茶企业上市支持规划、发起设立茶业专项基金与互助基金、配合茶叶标准园建设及茶产业投融资专题调研和创新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为突破茶业发展资金瓶颈创造条件。(张永立)